□本报记者王德琬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张美荣谷顼
3月29日,记者来到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乡间小路恣意伸展,春风十里柔情裹挟着翠绿欲滴的麦叶,让人嗅到收获的希望。距离村头不远,一个用篱笆围住的庄园映入眼帘,层层木桩搭建的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向阳花家庭农场”。
“往年每到五月份前后,门口的月季花就会竞相开放,将篱笆内外装饰得非常好看,道路两旁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整个农场就像一个大花园。”向阳花家庭农场的场长马兆文热情地介绍,过段时间再来看,视觉上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向阳花家庭农场占地60余亩,建有18个大棚,用来种植哈密瓜、甜瓜和水果玉米,余下的土地被分成100份“一分地”,用来发展休闲农业,供市民租种采摘和游乐。这个家庭农场只是马兆文流转到手的420余亩土地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它对于马兆文而言却相当于一个华丽转型。
2014年,经营了十几年农资生意的马兆文通过参加区农业局组织的培训班,了解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发展新型经营组织的政策。“规模化经营才是现代农业的出路。”于是,马兆文在镇上的土地流转平台,流转承包了大南铺村420余亩土地,主要采取订单方式,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不料,就在2015年,玉米掉价近三分之一——每斤从1.1元左右降到0.8元,平均每亩地要少收入三四百元,对于种粮大户,损失就更大,
“单纯经营粮食效益不高,若因气候或管理不当,甚至有可能赔本,调整种植结构迫在眉睫。”马兆文说,兖州区农广校不断地给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和参观交流的机会,她的见识也越来越广,敢想敢做的劲头越来越大。
2015年,她来到安徽淮南考察羊角酥甜瓜,“口感好,市价高,消费者喜欢。”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她引种了羊角酥甜瓜,建起了6个大棚。马兆文算了一笔账:“种粮食每亩地一年纯收益300余元,而她的蔬菜大棚春季种羊角酥甜瓜,亩产5000斤,给当地超市供货每斤3元;到了秋季再种芸豆,亩产3000斤,每斤售价1.5元,这一年算下来,每亩地的纯利润在20000元左右。”2016年,马兆文又扩建了12个大棚,新增了哈密瓜和水果玉米的种植。
马兆文的创新路还不止于此。2016年,她参加兖州区“联诚杯”创新创业大赛,凭“一分地市民菜园”项目获得优秀奖,如今“一分地市民菜园”办得红红火火,已有70多份地被认领。“如今市民衣食无忧,但都有一份田园情节。”马兆文说,来到一分地菜园,人们可以采用全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管理,农场还提供绿色有机肥,收获的蔬菜拿回家,不仅有种菜的获得感,吃起来还放心。如今,向阳花家庭农场还成为小学生们的科普基地,成为他们认识各种蔬菜和植物生长规律的好地方。
在大南铺村村支部书记蒋奇看来,马兆文的家庭农场不只是她自己受益。“她主动与村里的6个贫困户联系,给他们提供帮助。”蒋奇说,这6户的20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到向阳花家庭农场,马兆文总是提前将租赁费支付给他们。这6户中还有5个人在向阳花家庭农场务工、挣工资。65岁的杨运全家庭贫困,马兆文把他安排在农场内打零工,每天收入50多元。“我们家有5亩地,兆文每年给我5000元租金,政府让我吃低保,再加上打工赚的钱,我一年能收入10000多元。”
“想在土里刨金,赚不赚钱全凭脑袋。”蒋奇说,新型职业农民把农业当成职业来做,新就新在思想上。“村里有两户人家看到马兆文的一分地菜园这么红火就来取经。临近的菜行村和易村的种粮大户从2016年便来农场学习,今年3家一块种哈密瓜,由马兆文对接上海市场负责统销。产生了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效果。”兖州区有35万亩粮田,其中六成以上已经流转到新型职业农民手中,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不可小觑的因素。“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引导了种粮散户,而新型职业农民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引导。”兖州区农广校校长李岩告诉记者,结合农民的需求,兖州区立足粮油、果蔬两大主导产业,每年都结合四个农事季节分阶段开展培训,每个阶段确定一个培训主题,聘请省市区三级专家教授、农民土专家,成立“专家讲师团”,引导新兴职业农民的发展,2014年至今,共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750人,新成立合作社180多个,家庭农场70多家。
新闻推荐
本报兖州讯(通讯员董锐)近年来,兖州区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培训、创业四大平台,推动创业人员拓展发展空间,助力创业人员能有好“位”来。信息平台快捷化。兖州区积极运用有线电视、广播电台、报刊、手...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