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宁宁通过传统的制作技艺,让花轿迎亲这一民俗得到传承。
文/图本报记者王博文
唢呐声声,装饰华丽的花轿闹市穿过……提及花轿迎亲这一传统民俗,油然而生一种喜庆感。在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苗营村有着这样一个传统作坊,依然沿袭着古人的技艺与婚俗礼仪,做着一顶顶传统花轿。
作坊的主人叫苗宁宁,鲁西南苗家班花轿迎亲第七代传承人。“让花轿迎亲薪火相传”,凭借他多年的传承,让花轿迎亲这一民俗入选济宁高新区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苗家班花轿婚礼传七代
散发着别样魅力
走进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苗营村的一间库房内,一顶顶形状各异的大红花轿映入眼帘,寓意吉祥的刺绣、巧夺天工的雕刻,花轿洋溢着喜庆。“这些花轿多为定制,有些用于中式婚礼,有的则为旅游景点量身打造。”苗宁宁说,花轿的选材十分讲究,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也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苗宁宁自幼学习传统花轿制作技艺,花轿迎亲的民俗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课。“传统的中式婚礼中,新娘的花轿经过一路的颠簸,是不能着地的,来到新郎家门口,也不能直接入内,其中的婚俗礼仪很讲究。”苗宁宁说,其中不仅有射三箭、撒麸子这样的传统礼仪,而且还有迈火盆、跨马鞍的仪式,这些在苗家班花轿婚礼的仪式流程中十分常见。
“‘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这是跨马鞍时,司礼官应该说的词。”苗宁宁说,这一词一句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而谈及苗家班的祖师,则要追溯到乾隆年间,“我们苗家班的祖师是苗为章,曾是乾隆年间的工部司匠。”苗宁宁说,自己则是跟着爷爷学做的花轿和婚俗,算下来,到苗宁宁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
对于祖上传下来的婚俗礼仪,苗宁宁一直铭记于心,在他看来,这些婚俗礼仪中每一个程序、每一个词句,都经历了百年的岁月,一代代传承至今,承载着对新人满满的祝福。越是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东西,越是散发出别样的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传统的婚俗礼仪,用来纪念那幸福的一刻。
因爷爷而坚定传承
与时俱进改良花轿
现年35岁的苗宁宁自幼丧母,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制作花轿的技艺。
“当时我6岁,放学回家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制作花轿的基本功。”苗宁宁回忆,当时家里穷,看着小伙伴出门玩耍,心里多少有些羡慕,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忍受住枯燥无味的基本功学习,经历了无数个昼夜苦学,最终掌握了这门技艺。
再苦再累,苗宁宁都坚持下来了,但他始终拗不过时代的发展。“你这么年轻,做这老一套的东西有什么用,现在谁还坐花轿。”上个世纪90年代,这样的嘲笑声一直包围着苗宁宁,他第一次意识到,花轿做的再精细,也跑不过时兴的轿车。“爷爷的16个徒弟都相继转了行,当时我也不想干了,出去打工都比这有出路。”
就这样,苗宁宁经历了一段出门打工的岁月,直到爷爷去世前对他说的一席话,触动了他的内心。“一定要把花轿传下去。”苗宁宁看着爷爷坚定的眼神,心中明白,这技艺、这民俗一定不能丢。
“我那些天一直在思考,如果再继续按老规矩做花轿,那一定不会有收入,只有改良,花轿才会有新的生机。”苗宁宁思索,按老规矩,老百姓坐的花轿从尺寸、规格、装饰都不能和皇室贵族相提并论。但在新的时代下,经过改良,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坐上装饰华丽的宽敞大花轿,让花轿迎亲这一传统民俗重回老百姓的视野。
开班招徒弟
留住花轿迎亲婚俗文化
如今,在苗宁宁的花轿作坊中,不只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花轿,还有8名学徒在不停的忙碌中。
“不仅会教他们传统的花轿技艺,也会把传统婚俗礼仪一并传授给他们。”苗宁宁说,除了言传身教,还把学徒们带到婚礼现场不断历练,通过让他们切身感受,把婚礼流程铭记于心。
为了传播花轿制作技艺以及婚俗礼仪,苗宁宁在2016年代表济宁非遗项目参加了中国第四届非遗博览会,并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近年来,苗宁宁不断参加大大小小的展览活动,向全国各地的百姓展示传统花轿的制作工艺,并通过婚俗礼仪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魅力。
“我们还和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合作,向更多年轻的学生展示这一民俗。”此外,苗宁宁还准备建立鲁西南花轿迎亲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开设班级,招收徒弟,在向市民展示花轿迎亲这一传统民俗的同时,让花轿制作技艺以及婚俗礼仪得以传承下去。
“我的儿子今年5岁了,现在我有意让孩子开始接触这一技艺。”苗宁宁说,传统技艺就是要从小开始学起,才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不管将来孩子是不是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苗宁宁都希望把技艺传授给他,让苗家班世世代代的手艺一直延续下去,留住花轿迎亲这一传统民俗。
新闻推荐
去年,小区实现了天然气全部入户。文/图本报记者孟杰2017年12月1日,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欧隆盛源小区1786户全部具备供暖条件。今年5月份,小区内缺位的消防设施也将会全部安装完毕。至此,小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