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行医就是行善,病人实在掏不起医药费干脆直接免去,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为济宁市为数不多科班出身的乡村医生,1989年从济宁卫校毕业后,孟凡珍返回家乡开设卫生室。从医30年来,孟凡珍一直谨记自己身为一名乡村医生的责任。“我一直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乡亲们,为了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孟凡珍说。仅去年一年,他就为126名贫困患者免费治疗,共免去诊疗费用25200元。
从小在堂叔卫生室帮忙的孟凡珍很早就立下志向要当医生,年轻时的乡村从医经历,既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也深入了解了乡亲们的疾苦。“过去30年,来看病的有钱交钱,没钱就欠着,实在拿不起的,咱就不要了。”孟凡珍告诉记者,他的小卫生室接诊的病人都是附近村的乡亲们,对于家庭状况不好的村民,他都尽最大程度地减免医药费。“当医生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行善,没有别的。”
凭借着这股子亲民劲儿,30年来,不少患者直接称孟凡珍为“亲戚医生。”家住唐口街道加河村的八旬老人李玉美告诉记者,从孟凡珍第一次来家中给她和老伴看病开始,无儿无女的老两口逐渐成了孟凡珍的牵挂。据孟凡珍介绍,考虑到老两口家庭状况困难,他不仅时常关照老两口的身体状况,逢年过节还给他们送去米面和生活费,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
孟凡珍说,新的一年,他还是会力所能及地为农村的老百姓做好医疗服务,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医药费能减的就减,能免的就免。“我今年54岁了,准备在卫生所一直干下去,乡亲们不需要我的时候,就是我退休的时候。”孟凡珍表示,积小善而成大德,当医生容易,当好医生难,他会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全心全意服务好乡亲们。(杨柳 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月1日讯(记者汪泷通讯员樊云松孙灿)2017年12月29日,济宁市在传统文化领域再获喜讯。记者从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了解到,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