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他是千千万万公安民警中的一员,重大案件、突发事故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又与千千万万的民警不同,更多的时候默默坚守在实验室,明察秋毫、条分缕析,不分昼夜寻找侦破案件的最关键证据。从警12年,他不仅让无数扑朔迷离的案情水落石出,更用工匠精神一次次填补国内毒品检测技术的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无论是对全国公安系统刑事科研技术的推进,还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做出巨大贡献。他,就是济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科所民警杨崇俊。
锁定毒驾检测,由7天缩短到3分钟
2016年3月10日,兖州警方在颜兖路口盘查车辆过程中,发现驾驶员赵某精神恍惚,便向市公安局刑科所求助,对嫌疑人的血液进行毒品筛查。由于毒驾案涉及的毒品种类多达几十种,含量极低,如果按照传统检验方法,全部完成需要7天时间,超过了1天的传唤期,就只能把嫌疑人释放。杨崇俊接收样品后,采用超快速液质法,仅用了3分钟就检验出毒品甲基苯丙胺,并于当天出具鉴定报告,为毒驾案定性提供了证据,使嫌疑人当天被依法处理。杨崇俊经过积极探索、潜心钻研,形成了科学严谨的《超快速液质联用法在毒驾案中的应用》方法,填补了全国毒驾检测方面的空白。
目前,全省多个地市应用这一检测方法,快速确认200余起毒驾案件,检测准确率高达100%,且能节省90%的检验成本,为打击毒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上,该创新项目获得了优秀奖,这是近几年来济宁刑事科学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
首创毛发现场检测,水平国际领先、费用大幅降低
如果说由7天到3分钟是一场速度的飞跃,那么由实验室到案发现场则是一场质的飞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疑似吸毒人员的检测,传统的方法都是采集人的尿液、血液,通常只能在吸毒3天内才能检测出阳性结果,如果吸食毒品时间过长,那么检测无效。所以,与血液、尿液相比,可以将吸毒后产生的代谢物长期保存的人体毛发,在毒品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毛发的传统检测也有几个弊端,比如必须依托专业实验室,不便在案发现场开展;检测周期较长,约一星期,不能快速出结果;检测费用太贵,经济成本高。”杨崇俊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面向社会开展毛发毒品检测的只有上海和广州的两家机构,检测费用一次为1800元,还不包括送检费用。可是,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却有着300万人之多,即便这些人每年每人只做一次毛发检测,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巨大。更重要的是,传统毛发检测走不出实验室,这给众多案件的侦破带来限制。
2016年11月22日,国家禁毒办对《吸毒成瘾认定办法》进行修订,规定可以通过对吸毒人员进行毛发检测,从而判断其是否吸毒成瘾。杨崇俊加紧了科研的脚步,打破常规毛发检测方法,终于研发出了《毛发中毒品现场筛查法》。该方法采用跨界设备,两分钟即可完成毛发快速研磨,现场进行筛查实验。从前期准备工作到最后结果出炉, 5分钟就能搞定。更重要的是,每次检测的成本只需要50元左右。
目前,《毛发中毒品现场筛查法》已经获得国家专利。2017年9月12日,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于忠山处长等5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验收评估,一致认为该项目所建立毛发高速研磨技术系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300余例紧急救援,是对生命的敬畏
除了处理涉案毒物毒品化验及微量物证检验工作外,杨崇俊所在的理化室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职责——对医院中毒患者进行紧急救援。
记者了解到,每当医院急诊收治到不明原因中毒患者、医生束手无策时,都会拨通110报警电话,然后由杨崇俊及同事在第一时间对样本进行分析检测,查明毒物种类,帮助医生对症治疗。
上个月,任城区居民谭某因琐事服毒,处于昏迷状态,对药物进行排查,但未检出常规毒物。杨崇俊根据经验判断,其可能是剧毒鼠药中毒,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经过一整夜的工作,杨崇俊成功检出毒物结果,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用了专用药物,第二天中毒人员便脱离生命危险。
根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杨崇俊参与解救中毒居民300余起,处理案件更是高达5000余起,出具鉴定书4000余份,处理检材15000余份,鉴定意见准确率均达到100%,为各类侦查和法庭证据提供了有效证据。
(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万艾东 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杨兆锋通讯员王晓华)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在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全国71个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济宁市如意集团榜上有名。在日前省经信委公布的首批7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济...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