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年终岁末,回首2017年,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让任城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去年以来,任城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坚持办好民生实事,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通过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实,发展惠民生的步伐迈得更坚实,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产业带动、资金入户、授技到人……任城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通过“***”,实现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困难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长沟葡萄、喻屯甜瓜、李营苗木……”任城区立足当地实际,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通过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发展种植高效农业。
任城区狠抓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建设。强化2016年度市级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管理,持续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通过效益分配受益51户,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积极打造2017年市级产业扶贫4个项目,目前已全部竣工,共投入市级资金343万元,通过效益分配受益602户、1257人,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为夯实扶贫工作基础,任城区委、区政府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强化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区、镇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确保镇街扶贫办不少于3人,专职专用。结合新一轮的“第一书记”下派工作和每月的“联系服务群众走访日”活动,各级驻村干部持续跟进已脱贫农户,确保他们仍然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扶持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城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对有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员,分工种免费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家政服务、建筑、电工等实用技能培训,帮扶贫困人员至少掌握一项就业创业技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任城区通过“扶贫车间”短平快培训、“***就业直通车”等方式,加大贫困人口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积极扶持引导贫困人口就业,帮助518人实现了稳定就业,547人临时就业。
发挥社会帮扶救助作用,使他们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力量。区里构建起了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慈善救助网络,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目前全区15个镇街全部建立慈善分会,7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了慈善联络站,筹集各类慈善救助金5000多万元;12家企业设立超过1000万元的冠名基金;52家企业设立“微基金”。2017年以来,共为各类贫困户发放慈善救助金600余万元。
任城区把民生事业作为扶贫工作的底线,集中公共资源优先向民生倾斜。今年,继续安排3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项涉农资金2030.2万元,支持各类扶贫措施的落实,为***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实施低保兜底救助扶贫攻坚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3581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2366万元。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82人,累计发放五保资金604.7万余元。
仁者爱人,给弱势群体更多关爱
任城区不断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积极拓宽救助领域,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提升层次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关爱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对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进行扩面,将重度听力言语和多重残疾纳入保障范围……任城区已然变得更有温度,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多年来,任城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拓宽救助领域,完善运行机制,已形成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为方便群众申请救助,任城区建立了多部门互联互通的救助信息共享机制,设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依托镇(街道)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了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制定了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为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
此外,还大力推进“救急难”工作,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尤其在医疗救助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开展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去年以来,为1456名城乡困难家庭提供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493.4万元;对273家临时生活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57.93万元;救助特困家庭精神病人454人。对51户农村贫困家庭实施危房改造,每户资助3万元;完成1784名低收入困难家庭申请经济适用房材料认定工作。
近年来,任城区财政共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区级福彩公益金的80%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区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养老院,按照市级标准1:1配套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
目前,任城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处,养老床位4580张,其中区级社会福利中心1处,镇(街道)敬老院7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3处,农村互助养老院16处,民办养老机构13处。2017年,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处,村级互助养老院11处,新增养老服务床位300张。2016年任城区被省民政厅确认为“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
“居家养老需借助社区的力量。古槐街道的西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先行试点,引进南京爱普雷德智能养老管理系统,构建起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此推进辖区老年人社区照料、居家服务、健康管理实现智能化。”任城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杜海霞介绍,任城区依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等实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养老”的作用,形成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纽带、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手段、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区约500名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去年以来,任城区按照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通过摸底排查、精准识别,全区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103人。”任城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田海英介绍。
针对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任城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牵头,37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小组,形成了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让百姓学有优教住有优居
大班额问题是长期困扰任城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任城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民生热点。为妥善解决大班额问题,任城区坚持特事特办、综合施策,举全区之力加以推进,规划实施解决大班额项目59个(改扩建29个、新建23个、迁建7个),总建筑面积94.95万平方米,新增班数1354个,新增学位6.3万个。计划总投资58.56亿元,占全市的44.5%。截至目前,59个大班额项目已完工15个,正在施工项目29个。
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任城区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名校为龙头,采取“名校建分校”“名校领新校”“名校带弱校”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实施总校制办学,实行一个法人、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师资、统一配备、统一考核。先后组建济宁市实验小学总校、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总校等6个教育集团,包括16个校区,有效推进了资源互补共享、特色整合优化、品牌对口输出,增加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在城乡教育上,通过结对帮扶、捆绑考核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学校文化、师资力量的融合提升,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区共组建12个学区,包括5个初中学区和7个小学学区,涉及全区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
合理的楼间距,干净整洁的路面,四处绿树成荫,各类设施齐全。家住东南华城祥和园小区的居民路墩才每天晚上都会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里散步,谈到新旧住房的对比,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棚户区改造后,居民的房子变了,生活条件也大大提高。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改造前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1500元;改造后,群众人均安置面积达到55平方米,户均安置住房2套,平均每户较改造前增加50至60万元。同时,户均至少有1套安置住房用于出租。此外,还有30%的被拆迁群众安置了不低于1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每人每月将有450元的商业租金收入。
各村还为集体经济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据统计,被拆迁群众集体分红人均月收入在800元左右,较改造前提高一倍。东南华城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典型代表,让百姓看到了任城区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决心和力度。
2017年,任城区计划实施棚改项目35个,涉及棚改居民19082户。其中纳入省棚改计划项目30个涉及棚改居民16324户,占全市24.76%。为加快棚改工作进度,任城区成立了棚改工作推进小组,明确了具体联系人和工作运行机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制定了棚改工作考核办法、考核评分表、月度计划分解表印发各镇街。按照一月一考核的要求,连续两次对全区棚改项目进行了实地督导考核,并严格按照评分办法对镇街打分评比,结果在全区通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为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任城区提高棚户区货币化安置率,制定出台了房票安置实施细则和货币奖励政策,建立了全市首个“平台+房票+系统”的棚改居民购房服务平台,在济宁率先实现了房票安置。与此同时,任城区突出环境改善,积极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有效改善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
新闻推荐
黄屯街道金色嘉苑荣获全国首批“幸福社区”示范单位生活质量提升,居民乐开颜
居民在社区广场上跳广场舞。文/图本报记者王博文通讯员刘琦日前,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公布了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名单,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名列其中,成为济...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