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娥缝制着手中的麦秆扇,讲述扇子背后的故事。
文/图本报记者王博文
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东贾村,68岁的谢士娥坐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像往常一样编织着麦秆扇。作为高新区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谢士娥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一把把麦秆扇,也织出了那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如今的谢士娥不仅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闺女,还准备招收更多的学员,将手艺传承下去。
一把麦秆扇,承载着回忆与过往
走进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东贾村的一处村居小院,谢士娥正坐在屋内的马扎上,手里握着麦秆忙碌着。
将麦秆穿过一条条缝隙,不一会的功夫,包裹扇子的花边就完成了。“这叫麦秆带,有四股麦秆编成的,也有三股麦秆编成的,样式用途都不一样。”谢士娥说,麦秆带编制完成后,缝制到扇子的周围,不仅美观漂亮,还对编织的扇心起到固定作用。
麦秆编织要经过剪、晒、剥、染、编、修等十多个工艺,从最开始的挑选麦秆就十分讲究,“要挑那种粗细均匀、成色好的,千万不能有斑点,这样编出来的扇子才好看。”谢士娥说,晒干后的麦秆还得经过浸水工艺,让麦秆变得柔软。这时,对于麦秆的硬度全凭经验,太硬易断,太软不好编织。经过这些工艺编织的扇子,不仅扇出的风十分柔和,还会有一股天然的麦香。
谈及麦秆扇的起源,谢士娥坦言,自打她记事起,外祖母就开始编织麦秆扇了。“那个时候村里穷,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是拿着麦秆扇。”谢士娥回忆说,在那个没有空调风扇的年代,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会编制这种麦秆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人都把这个手艺扔下了,唯独自己没有忘记当年母亲传授的手艺。
“现在,我们那一代的人看到我做的扇子,都会拿起来扇两下,毕竟这是一代人的记忆。”在谢士娥看来,这扇子承载了太多老一代人的回忆与过往,这老物件、老手艺一定不能丢。正是凭借着谢士娥的坚守,前不久,麦秆扇成功入围高新区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让麦秆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
世界斗转星移,不变的是自己这颗初心
“当年我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想起最初学艺的经历,谢士娥笑了,仿佛过往就在眼前。
上个世纪60年代,谢士娥所在的村子还没有电视,大家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唠家常。那一年谢士娥14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编织麦秆扇的技艺。“玩伴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自己却在黑黑的屋子里点着煤油灯学编麦秆扇,心里真有些不情愿。”谢士娥说,虽然仅一墙之隔,但屋外和屋内的世界,在14岁的谢士娥眼中却截然不同。
“家里姊妹六个,就我一个人学会了编织麦秆扇的技艺。”谢士娥说,虽然当年贪玩,但还是明白为家庭做贡献的浅显道理,再加之对手工艺的热爱,让谢士娥最终坚持了下去,“做这些个工艺,就得静下心来,入进去才能学好做好。”这也是谢士娥用人生悟出来的道理,50多年来,任凭屋子外面的世界斗转星移,她都能够静下心,不急不躁的去做这件事。
谢士娥说,她最后悔的就是当年没上过学,没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如今,不管是小年轻还是岁数大点的人,只要握起麦秆扇,都会说,“您这就是在传承文化!”
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编成麦秆扇,谢士娥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却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匠人之气,用老手艺述说那个年代的故事。
创新麦秆编织产品老手艺有了传承之路
“《西游记》里铁扇公主有个芭蕉扇,这不,我也跟着做了一个。”谢士娥说,这“芭蕉扇”也是由麦秆做成,只是工艺略有不同。制作时,需要将编织好的扇心剪成芭蕉扇的形状,虽是简单的创新,但却给这老物件带来了新的变化。
近年来,谢士娥一直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做出了各式各样不同形状的扇子,“这个扇子别看只有巴掌大,但工艺一样不差,是很不错的工艺品。”谢士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在扇心添加各种装饰品,让扇子更具装饰性,以前最普通的扇子,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了工艺品。
“不仅做麦秆扇,现在还开始做起了其他麦秆编织工艺品。”谢士娥拿着手里用麦秆编织的小花篮说,自己平时没事,就琢磨着怎么做出点其他的新花样,于是就有了这些个样式不同的小花篮。“看着孩子们拿着花篮玩耍,心里真的很高兴。”就这样,谢士娥通过对传统技艺的不断创新,为老手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如今,谢士娥不仅将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闺女,就连在外地上大学的外孙,也对这项技艺很感兴趣。“这门手艺不能断,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目前,谢士娥正着手准备招收新的学员,将麦秆扇的编织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孙逊)12月28日,济宁市举行“城市讲堂”——济宁市规划建设管理业务提升培训第十二期培训班。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海滨围绕“进一步提升全市城乡生活垃...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