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人员加强日常训练,提升应变处突能力。本报记者孔茜通讯员牛文县刘峰
夯实基层基础、构筑立体防控、打造智能警务、创新社会治理……济宁高新区公安分局聚焦“打赢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这一任务,坚持升级公安主业,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建设,推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
开展一系列严打行动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济宁高新区公安分局坚持公安主业为抓手,在组织系列严打活动方面,深入开展打霸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霸痞势力,成立合成作战中心和打击专业队。
同时,加大对干扰项目施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企的各类案事件,第一时间受理、调查、侦办、回复、反馈,并建立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十个一”措施,为“三次创业”创造优质营商环境,为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在公共安全监管方面,紧盯消防安全、治安安全重点部位安全,从严从细抓好“三不发生”创建。对辖区内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开展重大火灾隐患挂牌整治行动,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和各类违法行为1千余处;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单位开展滚动式排查,发现并通报问题;对寄递物流业加强安全监管,督促严格落实“三个100%”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深化各项机制改革
执法流程智能可控
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以警务指挥、决策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行三级六长警务实战指挥机制,探索110警情日关注、周研判、月会商工作机制,建设110警情可视化指挥系统,完成6个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建设。
针对执法权力机制改革,细化完善执法制度,出台警情分流规范、受立案巡查监督规范等11项规定。每月组织网上案件考评、现场执法巡查,通报整改问题,当场纠正问题隐患。
同时,严密执法流程控制,推进办案中心、案管中心、涉案财物管理中心“三个中心”建设,推动办案场所由功能化向智能化升级。定期组织旁听庭审活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完善“闭环管理系统”规范使用,实现对受立案、执法音视频的信息化管控。
除警务、执法流程改革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户籍等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市民中心。并对110接处警、户籍服务等群众经常打交道的窗口,规范服务执法,压减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远程服务。
打造智能警务
“零发案”创建顺利推进
在完善治安要素管控网络方面,推进天网二期建设,新建300平方指挥调度大厅,建设内外网运行的可视化指挥系统。拓展接警、处警、反馈等环节的可视范围,在重大活动安保、应急处突、扁平化指挥等方面凸显效能。
针对“零发案”创建活动,1-11月份,高新区内未发生黑色预警,7-11月份连续5个月未发生红色预警,325个社区村居零发案,“两抢一盗”警情同比下降17%。其中,小区、村庄零发案比率由去年同期的52.5%上升到63.9%。并优化完善巡控网格、巡控线路、服务站、特警警务室等,增加街面见警率、管事率,挤压犯罪空间。
同时,选配警务助理184名,建成警务助理工作站93处,全部配发“村警通”手机、电动摩托车等。研发“村警通”手机可视化集群系统,警务助理在工作上发现重大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呼叫派出所,及时记录现场情况,直接上传证据。依托警务助理电子巡更系统,警务助理活动轨迹可实时传送至派出所、分局,实现分局—派出所—警务助理三级快速联勤联动。
目前,社区、派出所和分局三级警务助理“平安微信群”,即时开展安防宣传、民生服务、警情通报,开辟了警民互动的新阵地。
新闻推荐
“一杯子”,毁了一辈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获利几十万,二十九岁大学毕业生被诉
今年8月,济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案子,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学习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智商很高,志向很大。很可惜,他因为“一杯子”,毁了一辈子。他叫刘飞...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