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德鑫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石玉华
“近期济宁将推出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济宁市农业局将这一工作交给了我们农场统筹规划,在全国市场叫响南阳湖品牌。”谈起田园综合体里的创新实践,12月20日,南阳湖农场场长王存海自豪的面容上带着微笑,向记者勾勒出下一步南阳湖农场品牌发展的蓝图。
从过去一名职工30亩地“一季豆子一季麦”简单粗放式经营,到现在拥有8家子公司44个二级单位,年业务总收入过亿元的辉煌成果,南阳湖农场沿着“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股权多元化”的农垦改革路径,先行先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松散与落后局面,通过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挖掘出国有农场发展的新动能。
“现在地里的主要蔬菜是白菜、黄瓜,市民选好想要种的菜品后,由我们农场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照看,市民有时间即可前来采摘。”南阳湖农场市民农园负责人任广明告诉记者,市民可以用每年1000元的价格在市民农园中认领一分地,认领后不仅可以得到该地块中种植的蔬菜瓜果,而且还能够亲身体验翻地、施肥、摘菜的乐趣。目前市民农园已经有1000多份土地对外承包,仅此一项就能带来收入百万余元。
在“一分地”之外,南阳湖农场以体验为主线,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农业观光园,相继推出了农家院、垂钓园、露天浴场、畜牧观光、蔬果采摘等休闲旅游服务产品,通过特色采摘、垂钓竞赛、市民“偷”菜、儿童农事体验、林下拾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自驾游客、学生游客和旅行社团队。2016年观光园区接待游客22.3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2800万元。
让王存海更为欣喜的是,通过市民农场以及农业观光园的尝试,大大调动了农场员工的积极性。南阳湖农场成立内部资金管理中心,动员职工入股到各改制单位,通过持股让职工的资金可以参与分配,更重要的是让职工变成股东,成为公司的主人。南阳湖农场对多元化的休闲项目实行相对统一的管理制度,奖惩严明,以保障农场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多的合作机会也摆在了南阳湖农场面前。济宁某婚纱摄影公司更是看中了农场内的生态优势,租赁农场闲置的土地作为婚纱摄影基地。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每年有上百对新人来到该基地内拍摄婚纱照,下一步该公司也将扩大摄影基地的规模。
目前农场已形成了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与全产业链营销模式。
“一棵白菜,从它的生长到走上市民的餐桌,在确保蔬菜质量的前提下,构建了配送平台,让市民拥有更便利的购买渠道。”王存海告诉记者,农场采用“秸秆(垫料)+畜牧养殖+圈肥利用(生物肥)+绿色农产品生产(粮、菜、林、果)”等生态循环模式,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废弃物资综合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在各产业中全力推行“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加工制造、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的全产业链条营销模式,搭建电商平台,基地直供社区内的南阳湖农产社区生鲜店,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保证蔬果与肉制品的销售。
“店内的猪肉经过除酸之后有着良好的口感,即便价格达到24.6元一斤,每天仍有30多户市民通过网络下单预订当天的新鲜猪肉。”南阳湖农场O2O生鲜体验店副店长高东平原本是农场的职工,在改革之后她与同事一起开了一家生鲜店,得益于从基地到社区的供货模式,店里的蔬果和肉制品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喜爱,与过去在农场内种地相比,高东平的收入也从每月的3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任城讯(通讯员刘凯许文)林庆梅,任城区南张街道乔家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二十年来,她悉心照料公婆,把浓浓的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用淳朴和善良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被评为任城区“十...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