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鲍童
停车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济宁市机动车数量成逐年增长趋势,私家车在方便市民们出行的同时,也面临“停车难”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记者日前在采访时发现,规范停车秩序、新增停车区域、智能停车场投入使用、停车收费制度更加规范等一些新措施正带来新的变化,也为解决“停车难”带来新的选项。
增加路边停车位让停车更规范
日前,家住市区的朱小姐家里新购买了第二辆车,是辆仅供两人乘坐的微型家庭轿车。“买这辆车不光是为了节油,更是因为这车小,外出好停车。”朱小姐告诉记者,每每出门,开车虽然方便,但停车却让人比较头疼,尤其是在商业区和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更是要提前做停车的准备。
“最近一段时间,路边增加很多停车位,这样不仅让更多机动车有地方可以停靠,还更加规范,减少了乱停乱放带来的不便。”记者从市交警部门了解到,针对“停车难”问题,今年,济宁市交警部门对城区内的道路交通标线实现全面升级,对城区道路机动车停车位标线施划复新1650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内难停车的现状。
同时,交警部门还加大了对乱停乱放的处罚力度。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市交警支队大力整治城区交通秩序,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对违停机动车辆采取拍照或录像取证的方式固定违法证据,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对不按规定停放的电动三轮车、四轮车釆取锁定拖走等措施。
此外,交警部门还倡议广大私家车主,应注意停车时的规范和秩序,外出时尽可能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做到文明出行、绿色出行。
建设立体停车场让停车更智能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城区不少地方,一种新颖的立体停车场已经投放使用,在有限的空间增加了更多的停车位,而且其便捷的自动化操作方式,让车主更方便。记者在太白路贵和商场的智能停车场看到,这座占地150平方米、建设了27层、共有150个停车位的“空中停车系统”正在忙碌地停放车辆。
“我就把车开进库里,刷卡后就可以走了,感觉非常智能。”市民蔡小姐告诉记者。记者还了解到,这座智能停车场是由3栋独立塔式车库组成,车辆在被车主开进库后,配合工作人员刷卡就可以离开,系统会自动把车运送至就近的停车位上。整个停车过程用时不到3分钟,对于车主来说省时又省力。
改善交通出行作为今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其中就涉及到新建智慧立体停车场。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共规划建设了9处立体停车场,其中任城区立体停车场开工6处,附高立体停车场、二院立体停车场、金宇家具城立体停车场、南池公园南立体停车场已竣工正在调试运行,财税大楼立体停车场、学府公园地下停车场正按计划开展施工。高新区在建三角绿地、科技馆南侧等3处立体停车场也在抓紧修建中。
出台收费新标准让停车更明白
“在城区内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停车场(旅游景区、医院等另行批复的配套停车场除外),9座以下(含)小型客车最高按照两小时内两元,超过每小时收取一元,且一天累计不得超过10元的标准收取费用。”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规范车辆停放服务收费行为,同时为更好的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市物价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区停车场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新规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据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车辆停放服务收费根据停车场性质、特点,分别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管理方式。另外,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城区停车场也实行差别化价格政策,即按照“中心城区高于外围区域”的原则,将城区停车场划分为两大区域,以健康路、柳行路以北,常青路、吴泰闸路以南,环城西路以东,车站东路、琵琶山路以西区域为一类区,其他区域为二类区。“两类区域的收费标准主要区别在,两小时后的每小时收费价格以及每天的累积最高收费金额上,靠近中心城区的收费要高一些。”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各位市民,经营性停车场收费时应当使用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票据。经营者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车辆停放者有权拒付车辆停放服务费。同时,如遇收费不合理等情况,市民可向市长热线“12345”进行举报。
本组图片由记者杨国庆摄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任城区长沟镇杨胡李村杨忠奎的家电维修部,维修桌上有序摆放着几台已经修好的台式电脑。见笔者来,杨忠奎显得有点腼腆,匆忙放下手里的活,张罗着招呼我们坐下。聊起开办家电维修...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