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当唱起这首熟悉的旋律,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儿女共同欢歌的场景总令人莫名兴奋。同时,各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绚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编织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说到民族情结,本期匠人匠心,记者将带您走近一位有着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的老人,因为钟爱,她亲手制作了300多套56个民族的服装,而这些衣服也使她创造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纪录,她就是今年已经80岁的李翠青。
1993年,李翠青从学校退休了,在她的学生杨维云的建议下,李翠青参加了市工人文化宫的老年舞蹈队。由于李翠青有着丰富的编舞经验,她在和老年朋友一起跳舞的同时还担任起了编舞的工作。“既然组织老年人跳舞,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服装。”李翠青告诉记者,少数民族的服装件件精致、价格不菲,如果找裁缝做,价格肯定不便宜,衣服做得好不好还得另说。
考虑再三后,李翠青决定亲手制作衣服。“我母亲会做衣服,从小到大我也跟着学了一点,虽然不是特别专业,但我女儿小时候穿的一些衣服、裙子都是我做的,也算有点经验。”李翠青说,开始做衣服的那段时间,她基本上早上教老年朋友跳舞,然后让他们自己练,她就回家做衣服,做到半夜是常有的事,“如果特别专注地做一件事,很容易上瘾,有时候做完一件衣服已经很晚了,但还想接着做第二件。”李翠青说道。
因为没有专业学习过服装剪裁,在最初做民族服饰的时候,李翠青一般都先把一件完好的衣服拆开,然后照着它的样子进行裁剪,需要尺寸大一点时就放一放,或收一收。“这样做出来的衣服还挺好看的,舞蹈队里的伙伴们无论高矮胖瘦都能穿。”就这样,李翠青做一件,舞蹈队的伙伴们就穿一件,直到整个舞蹈队都有了可以表演穿的衣服,但这时李翠青已经停不下来了。
满怀热忱 她差点亲赴边疆
渐渐地,李翠青亲手制作的民族服饰越来越多,在做到30多套时,她想既然已经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不把56个民族的服饰全部做出来呢?下定决心要集齐56个民族的服饰后,李翠青立即开始了行动,然而她发现越往后越难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她从来都没有见过。
“之前做的一些民族服饰是我根据看过的民族画报、杂志或者电视来做的,有时为了防止忘记,我还会用纸笔画下来,但有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即使是在电视上也很少见到,所以我的民族服饰制作一时进入了瓶颈。”李翠青说,因为那时满怀热情,她当时心里都做好了要亲自去一趟边疆的准备,“我就想着一定要去看看那几个民族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回来做出来。”
在李翠青的边疆之旅成行之前,一个转折点出现了。“我平时一直帮孩子们集邮,有一年正好有一套邮票是展示56个民族服饰的。”李翠青介绍道,她发现后抱着那套邮票翻来覆去地看,好几个没见过的民族服饰样式都是从邮票上学到的,就这样56个民族的服饰就做出来了。李翠青说,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其实一套少数民族服装的头饰很难做,既需要戴上正好,又要显出民族特色,她就反反复复地研究,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创造了纪录
2005年,李翠青去了上海,在上海一住就是11年,跟她一起去上海的,还有她亲手做的那些民族服装。“那些衣服在制作之初,多数做的比较粗糙。因为少数民族的服装上面配饰比较多,当时在济宁买那些小的配饰还不太方便。到上海后,我又买了很多小珠子等衣服上的配饰,空闲的时候又将做好的那些衣服翻做了一遍,比之前更精致了。”李翠青告诉记者,她差不多把衣服翻做完之后,正赶上上海举办了一场大型活动,要表演56个民族的舞蹈,但苦于没有民族服装。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将自己亲手做的那些衣服借给了参与演出的舞蹈演员们。
活动后,参演的演员们对李翠青表示了感谢,同时鼓励她去申报纪录。机缘巧合下,李翠青申报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很快,2011年6月份,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为李翠青颁发了证书。根据证书,从2001年5月至2004年8月,李翠青个人制作了305套56个民族服饰,其中不重样的有63套。
“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近几年已经很少做衣服了。”李翠青表示,不管她是去上海还是回济宁,她都把衣服带着,因为这些亲手做的衣服,在她眼里,就像孩子一样。“到今年,我已经做了337套民族服饰,可能以后也很难再做了,但希望这些衣服能真正发挥到作用,用到实处。”李翠青说,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正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时期,希望这些衣服能更好地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杨柳报道)
从小结缘 她挚爱民族舞蹈
一提到和民族服装的渊源,今年已经80岁的李翠青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就喜欢跳民族舞蹈,虽然没有专业学习过,但只要有人跳我就跟着学。”李翠青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时期,戴庄医院曾是志愿军的康复医院,周末的时候,她就和小伙伴去医院慰问志愿军,给他们表演节目,“当时去慰问表演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服装。”李翠青说,当时最大的美中不足是民族舞蹈没有相应的服装搭配。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李翠青特意找来汉族的衣服、布料等用来加工,比如朝鲜舞的衣服就是用白色被单加工做成的。
记者了解到,李翠青虽然从小喜欢跳民族舞,到高考的时候,歌舞团、医学院好几个地方也都愿意录取她,但最后李翠青选择了农业学校。“当时苏联支持我国建设,我迷上了苏联歌曲《喀秋莎》,看到里面开着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女拖拉机手,美丽的长发在风中飞舞,真是漂亮极了,当时就想当个女拖拉机手。”李翠青笑着说,但由于那时济宁市的农业学校中没有这个专业,后来考虑后选择了植物保护这个专业学习。
毕业后,李翠青被分配到了学校当老师,从在小学教数学,到在中学教生物,再到在高中教生物、化学,李翠青边学习边教学,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从小的文艺梦想。“每到一所学校,我都在学校负责组织宣传队,给学生们排舞。”李翠青表示,虽然在她教学期间没有当过音乐、舞蹈老师,但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她从未和民族舞蹈脱离过关系。
2
3
4
1
新闻推荐
高新区东外环以东企事业单位分三区域错时上下班 错峰出行,让路更畅天更蓝
本报讯昨日,记者采访获悉,为改善高新区至济宁市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营造畅通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积极防治由交通拥堵导致的大气污染,12月18日起济宁市高新区东外环以东区域企事业单位实施错时上下...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