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毛笔字。本报记者李岩松摄本报济宁12月19日讯(记者汪泷见习记者孙文迪通讯员王申臣)近年来,研学旅游在我国逐渐升温,通过旅游与研学的深度结合,发掘旅游品牌资源,陶冶青少年情操。济宁市响应山东省号召,从今年起,学校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而且将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记者了解到,设计开发富有济宁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研学旅行课程,帮助中小学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科学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是济宁“研学游”的首要任务。
中小学将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不少于2次,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济宁市旅游委市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济宁市依托好客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各类资源,已开始着手建设一批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自然观赏型、文化康乐型研学旅行基地。济宁市旅游委更是给予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梁山泊武术学校研学游基地、广育堂中医药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10家研学旅游基地15万元的资金扶持,打造一批省、市、县三级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为保证“研学游”的规范和进步,我们还研究制定了研学旅行活动的督导方式和评价标准。”该负责人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今后对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设置、接待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等都会进行督查评价。同时,还会开展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每年将评选1-2个全市研学旅行先行示范区、20个市级“优秀研学旅行基地”和30所“研学旅行示范学校”,以促进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相关链接
用非遗丰富研学内容
在济宁市旅游委提供的一份研学游旅游基地申报名单中,记者也看到了在城区已经颇有名气的“宣阜巷”的名字。这家位于老运河畔,以主打非遗体验为主的文化企业,也在朝着研学游的方向不断发力。
今年7月份,在“侨聚济宁·儒学寻根”2017济宁—皮克林市首届中加友好城市夏令营中,不远万里来到济宁的数十位加拿大青少年走进宣阜巷,在几位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传授中,他们亲身体验了剪纸、泥塑、书法等传统文化项目,让这些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们大赞中国文化“不可思议”。
济宁宣阜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利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下,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济宁必然会成为研学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所以公司也在全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尽可能多的融入具有体验、学习、传承等于一身的传统文化项目。
“非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盛利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济宁城区游玩的时候,位于老运河畔的宣阜巷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个目的地,“为了丰富研学游内容,目前我们联合非遗传承人共同开设了26项非遗体验课程,并于近期将扩容到40项。”未来,围绕非遗文化打造的研学游,将使来宣阜巷游玩的青少年,体验到多达60项非遗课程。
本报记者汪泷见习记者孙文迪
新闻推荐
近年来,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部署要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