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兖州讯(记者孙逊)今年以来,兖州区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搞好收入分配、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资源经济。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庄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推行“集体投入、分户管理、收益分成”的模式,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建立村集体和村民共享的“绿色银行”。推进资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对闲置的林地、水面、机械设备、水利设施、村办公用房、校舍、旧厂房等资产,对外招标承包或租赁,也可作为股份与其它社会资本进行嫁接,兴办经济实体。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联合创办或投资参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增加村集体资本经营收益。实施产业带动。鼓励村级组织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或优势产业带头创办领办种植、养殖、加工等发展项目,带头创办领办社会服务组织,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进入市场,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将村域内影响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特色餐饮、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村集体企业名义申请注册商标,通过出让商标使用权的方式,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加大股份合作。按照股份制要求和“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采取全资股份、控股经营、参股经营三种模式开展股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在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业资源、市场、生产等多元化信息服务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合作社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为优质农产品直销搭建平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在服务中寻找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增长点。通过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兖州区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数量由去年年底的65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在该区437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3万元以上的村增长为270个,占总数的66.5%。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2月14日讯(见习记者李亚腾通讯员魏梅梅)目前,济宁高新区建成区实现油烟净化设置全覆盖,如期完成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上,济宁高新区大力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回头看”活动,进行常态...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