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吕光社王浩奇通讯员赵洪嵩崔昊报道
本报济宁讯“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扶贫需要扶到点子上,更需要扶到根上。近年来,济宁市借助独特的儒家文化、孝贤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强化道德文化引领,实施“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贫新模式,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在农村,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的真正原因在于思想僵化、自甘落后。对此,济宁市通过推行乡村儒学、孔子学堂等模式,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社区长期授课,举办乡村社区儒学活动,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
有了信心,还要有门路。济宁市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两大重点,“扶志”又“扶智”,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提供项目、参与生产、安排就业,对不能劳动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收益等方式帮扶。去年以来,全市利用市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63个,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2810个,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83个。
新闻推荐
济宁市启动2017年度全市“双评”活动147个单位表现如何?群众来评议
本报济宁12月14日讯(记者汪泷)14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济宁市2017年度“双评”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双评”活动正式启动,相较往年,无论是书面评议,还是网上评议,从内容和形式上...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