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美丽西贾绘就百姓新生活

来源:济宁晚报 2017-12-16 09:3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讯 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美洋洋;党的政策好了,贫困户免费修了房;村里文化氛围好了,孩子个个有学上。在高新区接庄街道西贾村,一幅美丽乡村图在近几年铺展开来,让人称赞。

只要好好种地,没有富不起来的道理

走进高新区接庄街道西贾村,放眼望去,干净漂亮的小楼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两侧,道路两旁的汽车停得满满当当。“你别觉着现在车多,到了晚上下班的点儿,村里的车位都不够用。”说到这儿,村委会会计曹万新笑了起来,脸上写满了自豪。

西贾村菜农占大多数,且一年四季不断菜,收成一直不错,但在前些年,坐拥优势条件的村民们却一直没有富起来,销售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村支书刘相义说,如何把本地的优质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是他们努力的目标。路子定了,更要踏踏实实地干,刘相义联系商户,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后来,村里的蔬菜销往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每年的外销蔬菜能装几十个火车车厢。

这几年,西贾村的村民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还得益于国家快速往农村倾斜的好政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要求在西贾村循序渐进。3600多人的村子,在刘相义“能不征地就不征地”的要求下,硬是保住了3300多亩农业用地。因为西贾村水利条件优越,平均20多亩地就有一眼井,再加上土壤营养充沛,只要好好种地,没有富不起来的道理。

每月七八百块钱,衣食住行都不愁

一见到村干部来家里,86岁的郑宝兰老人就高兴地拉着大伙的手不撒开了。郑宝兰家是西贾村有名的贫困户,年纪大一身病不说,家里还有个50岁的智障儿子,说是两人相依为命,实则是老人一直给儿子喂吃喂喝。没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儿子,犯起病来还经常打老人家,邻里乡亲没有不心疼这娘俩的。更困难的是,郑宝兰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漏风又漏雨,因为房子低洼,平时屋里潮湿,雨天屋里进水成了常态。

2015年,村里向接庄街道反映了老人的情况,街道立刻组织人手,对郑宝兰的房子进行改造维修。大屋、厨房、杂物室、厕所,4间屋子全部重新吊顶粉刷装修。村里又派人铺了五厘米左右的水泥地面,这样一来,不仅上面屋顶不漏了,下面的地皮也不过水、渗水了。“现在我和儿子都有低保金,我们分别还有老年补助和伤残补助,一个月七八百块钱,衣食住行现在都不用愁了。”郑宝兰说,真要感谢政策好,自己永远忘不了党的恩情。

征地建校获支持,秧歌腰鼓练起来

今年6月份,区里和街道需要52亩地扩建村里的高新区第五中学,刘相义向要征地的村民一说,大家纷纷表示支持。今年,不算在外面上学的娃,光村里中学就有5名学生考上了济宁一中,8名学生考上了育才,18名学生考上了实验中学。

素质高、觉悟高,先进典型多。大家伙力争先进,谁都不愿落后,形成了西贾美丽乡村的建设氛围。村里入党的达130人之多,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也不在少数。文艺兵出身的刘相义还组织了村里的宣传队,宣传党的好政策。每逢二、七的接庄大集,村宣传队都会去表演节目,展现十九大精神和好政策的豫剧、讲移风易俗的群口快板,剧本全部出自刘相义一人之手。平时大家伙聚在一起,扭着秧歌、打着腰鼓,生活别提有多来劲儿了!(刘帝恩 报道)

西贾村小楼林立

新闻推荐

2017年度“双评”活动启动

本报济宁12月14日讯(记者朱雪梅)今天下午,2017年度“万名代表评机关”、“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据悉,今年的“双评”活动评议范围为参加全市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市直部门和...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梦回东马道2017-12-16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美丽西贾绘就百姓新生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