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囡
午夜梦回东马道,幽幽绻缱儿女情。
曾经的老济宁,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分别在如今的东门小学、西门大街、北门里小学和南门口即百货大楼附近。那时候天很蓝、水很清,街道很窄,印象中最大的商场就是百货大楼。
今天南门口的位置,曾经有一条看起来只有半截的小街。别看这段小街不起眼,在晚清、民国时期,这里可是济宁城最大、最有名的街——南门大街,因为道路相对宽广,能够跑开大的马车,故又称“马道”。时间久了,人们反倒忘记了这条街本来的名字,都称它为“马道”。建国后,马道街被古槐路从中间分开,古槐路以东被称为东马道,以西被称为西马道。东马道街遗址就是现在从老济宁一中门口到济宁影城的一条小路,穿过古槐路到济宁商厦。
清末民初时,被称为“济宁四大家族”的四家中有三家居住在东马道附近的翰林街、财神庙街,和东马道仅有数步之遥,东马道也是当年济宁城的“金融特区”。东马道路南是老城墙遗址,1958年在遗址上从东向西依次修建了太白楼、百货大楼和电影院。
遥想当年,东马道上商贾云集,有宫家的蒸包、兰芳斋的点心、红牌坊的百货、老袁家的典当行,加上后来修建的济宁影院、百货大楼,还有用小推车推着卖的热豆腐、挎着竹篮子叫卖的“糖球”、唱着吆喝着的“拉洋片”、地上摆满的小人书的摊贩等等,贩夫走卒穿梭在东马道上,有的忙碌有的悠然,每天在自己的轨道上奔波着。东马道东边尽头就是济宁一中,每天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从道路尽头传来……四周人家开始做饭,点燃的炊烟袅袅升起,满满的烟火气息,一副缓缓打开的济宁东马道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外婆家就住在东马道的一个小院里。小院虽没有吕家、孙家、潘家出名,在马道街也是小有名气。因为名冠全城的“花纱布”大公司就在小院旁边。我从懵懂学语时就被大人反复灌诉:我家住在东马道某号,以备哪天迷路时的不时之需。久而久之,重复的次数多了,东马道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小时候,外婆家没有自来水,所有的水都是用扁担钩着水桶从西马道挑回。儿时的我跟在大人后面,看看晃晃悠悠的水桶,穿过自认为是人生中最宽阔的大街——古槐路,听着水桶摩擦扁担钩子发出的吱吱声走在马道上。后来,小院门口修建了一个人工压水井,再也不用穿过马路去挑水了。随着双胞胎两个表弟的出世,印象中的东马道水井旁经常飘着舅父哼唱的歌,歌声中欢快地洗着成堆的尿布——那是对迎接新生命的欣喜。
东马道旁外婆的小院,是我童年时的天堂。从学前班到小学,六年的寒暑交替,每天都走在东马道上,闻着宫家蒸包的香味,如果有时间还会钻到百货大楼溜一圈,再瞄一眼济宁一中,来到霍家街小学读书。因为常有乱逛的习惯,没少挨大人的批。冬日的傍晚,天黑的特别早,幼小的我独自回家感觉又冷又怕,往往会在挎着竹篮子点着蜡烛叫卖“糖球”的小贩手中买一串糖球,细细舔着上面的冰糖,品着酸酸甜甜的味道,跑到东马道的外婆家,在温暖的灯光下等候母亲接我回家。
小院里有一棵枣树,虽然结的枣又小又涩,往往没有几个,但是在炎热夏天,枣树的枝叶为我遮挡了炎炎烈日,带来一丝清凉,我总是不知疲倦地在枣树下看看蚂蚁、闻闻花香、瞅瞅虫子,看着蜗牛慢慢往上爬,任岁月在小院中无声流淌。仲秋时节,小院无花果树结果了,说来惭愧,每年都是只有四个“硕果”。外婆总是把这四个“硕果”上供后再分给我们姐弟四人,我常常不舍得吃,把属于我的果子收藏起来,等到想起来时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韶华不为少年留”。时光缓缓溜走,我慢慢长大,觉得马道街越来越窄,路旁的建筑越来越矮,外婆也越来越老了。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沧海终变桑田,那条曾经老城中最宽阔辉煌的马路已经被新扩建的中央百货所替代。《项脊轩志》中尚有“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可追寻可回味,曾经的东马道、外婆的小院以及我的童年,都随着城市的扩张翻新一去不复返了,树已伐、人已去、路已无,“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有午夜梦回时的萦绕遣倦。
新闻推荐
山东唯一一家绿色有机食品签约“进京” 菱花引领济宁市有机消费新升级
本报讯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米袋子”、“菜篮子”、“饭桌子”看似琐碎小事,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随着市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吃饱更要吃好”的思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