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冷空气如约而至,济宁市气温骤降。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巡回救助车照例开上街头,救助流浪乞讨者。入冬以来,救助站加大救助力度,共救助了5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确保他们温暖过冬。
救助站每天安排人员、车辆上街巡查
13日下午,市第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带着棉衣、棉被、棉鞋对市区范围内主干道、桥洞、地下通道等场所展开巡查。“多数流浪乞讨人员都不愿去救助站,一些长期流浪人员中有不少也不愿回家。”市第一救助站副站长乔伟表示,救助站起救助和临时庇护作用,不存在一些人认为的强制遣返等情况。“救助站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本着自愿原则,愿意接受救助的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我们会买票帮他回家;不愿回家有难处的也可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三无老人我们会送到代养点,由政府负责照顾。”
入冬后,市民政部门启动了“寒冬送温暖”活动,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而陷于困境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救助站每天都会安排人员、车辆上街巡查,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未来,气温将逐渐变冷。对此,我们启动了严寒天气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每晚上街巡查。对人流量较大的火车站、汽车站以及高架桥下、涵洞、太白楼广场、大润发等地方重点巡查,以上街劝说、引导等形式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街头生活无着人员也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务,确保他们在严寒天气的安全。”乔伟说。
面对专业乞讨者,市民要理性施舍
昨日下午4时许,在百花公园的停车场,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指挥停车。眼前的车停稳后,车主下车将两元钱递给了他。“我不去救助站,你们走吧,我不会去的。”见到走上前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这位男子先开了口,一副熟人模样。提到这两天寒冷的天气,他表示可以忍受。该男子姓张,今年37岁,从外地来济宁四年多,以乞讨为生。曾被救助站救助多次,但送回家后,很快就又回来了。见劝说不成,救助人员很是无奈,只好叮嘱他一旦有问题可以打电话求助。
“这些人都是‘老熟人\’了,有的送回去接着又回来。”乔伟告诉记者,经常遇到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也不愿回家的情况。如今济宁的街头巷尾,很多流浪者属于“职业乞讨人”,他们不愿接受救助站的帮助。目前,以敛财为目的的职业乞讨者占了街头乞讨人员的八成以上。根据救助站多年的调查了解,这些职业乞丐大多来自甘肃、安徽、贵州等地。对此,乔伟建议,对街头乞讨的人员要理性施舍,因为随意的施舍就是对职业乞讨者的变相鼓励和怂恿。(苏茜茜 报道)
新闻推荐
我徜徉在人民画院,四壁花团锦簇,山水蔚然成风,经营这里的,是吴东顺老师。吴东顺老师,生于1967年,祖籍山东济宁。北京人民画院特聘画家,湖北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慈善画家。作品画风独具一格,以山水画为主...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