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李辉姜海珍)9月29日上午9时30分,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一记洪亮的锣声响起,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辰欣药业正式登陆A股市场,标志着医药产业已成为济宁高新区又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辰欣的成功上市,是他们多年坚持不懈走科技创新之路所取得丰硕成果,也是济宁高新区坚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个成功范例。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通过构筑大平台、突破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培育新产业,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之路,先后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工作试点,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高新区,以及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区,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国家一类新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济宁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众多创新殊荣,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如今,济宁高新区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并日渐成为培育新业态、释放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源。
济宁高新区始终把产学研软硬件建设和密切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径,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加速核心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学研合作有效对接。园区聚集大量研究机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突破100家。近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0项,转化科技成果520多项,申请专利数量4015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150余项。
济宁高新区始终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以政府引导资金拉动20亿元企业投入,建成了先进装备制造、软件测试中心、综合云服务平台、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7个开放型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平台资源区域共享。1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共享,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12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去年,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4.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产业联盟组建等稳居全市首位。
济宁高新区始终坚持综合孵化与专业孵化并重,以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创意大厦作为创新载体,配套建设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软件等产业加速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后培育出300多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基地、创意大厦等创新载体,建成3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省级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国家备案,15家众创空间省级备案,各类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200多家,毕业企业近600家。创办了全省首个创业大学,实施“创业济宁”高新区引领行动等,从人才、空间、服务、政策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海内外创客、青年学生创新提供了更好、更适宜生长的土壤。
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要素和动力源泉。在这方面,高新区确立了“人才——产品——产业”的发展路径,推动市场化聚集人才。建设有人才联盟、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人才培养、引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人才平台,并与8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山东省信息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惠普与35所高校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惠普、甲骨文等实训中心具备每年培训1万名IT专业人员的能力。筹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入领英中国等22家人才服务机构。建成圣地智家等人才公寓,个性化服务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新就业人员,吸引各类人才扎根济宁。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4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员占比达到56%,先后引进德国巴斯夫新材料、日本液压研发等20个国际化研发团队,集聚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人才400多人,成为鲁西南拥有长期居留外国人最多的区域。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0月10日讯(记者张帆)今天上午,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全省党的十九大安保维稳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市政协机关党的十九大安保维稳工作。市政协主席张继民主持会议并讲话,副主席戴...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