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校长李汝敏
多年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实践,学校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培育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培养名生,名生成就名校。我校始终坚持“教师第一,学生至上”的理念,多措并举,抓实校本研修,以前瞻的视野和超越的眼光,细心发现苗子,尽心搭台铺路,“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立体拉伸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宽、高,学校名师队伍逐步扩大,为积极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现代名校,打造“大而强,精而美”的附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规教研是指每周至少一次的学科集备,学校常规教研重落实。每次集备都事先定讨论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先说课,大家共同探讨,加以优化整合,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共促发展。同时,学校依托名师、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教研中心,引领教育教研,指导学科教师审视课程的价值定位,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全力打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教研中心每学期都要听本教师常态课,基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执教教师一起拟定“诊断书”。教师对个人教学不断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促使个人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每个学期,学科教研中心都要组织教师填写“问题采集表”,确定普遍性问题,加以研究。学科教研中心结合主题,持续举办智慧讲堂活动,开展主题研讨。目前,学校开展的主题教研已使我校多数教师由被动教研转变为主动教研,教师理念不断更新,教师发展内驱力不断增强。同时,我校跟进教研有同课异构、磨课、个案分析等多种形式,着眼于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突破。跟进教研包括一个课例、二轮反思和三次研讨等环节,促进教师由经验性教学走向反思性教学,升华教学智慧。学校要求老师们在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的同时,遵循“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原则,按照“问题就是课题、对策就是研究、收获就是成果”的基本理念,以“一三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主线,全面开展基于课堂教学的微课题研究。通过定期举行的课题立项培训会、教研课题启动会、专题科研座谈会、科研成果交流会、学科教研碰头会等多种研训方式,打磨高质量教科研成果,激活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源头活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结合实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我是附中人——新教师入职第一课”岗前培训。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追求卓越的方式方法;学校领导高屋建瓴,讲学校发展壮大的历程和精神传承,提要求,寄希望,引领青年教师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不断学习,修身立德,全力提升自身素质。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力推进“1358”工程,采取科室联动机制,从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科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让青年教师1年合格、3年优秀、5年成为骨干、8年成为名师。“1358”工程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激发起发展的活力,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立足教学实践,制定了《“拜师结对子”实施方案》,坚持每学年开展“师徒结对,教学相长”拜师活动,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基础培养,思想上引领,经验上传授,方法上指点,指导他们上好入门课、达标课和优质课,落实“传、帮、带”计划、履行“学、赶、超”任务。并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课评比、课件评选、说课赛课等活动,评选教坛新秀,激励教师博采众长,专心发展创造,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青年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老师们娴熟高超的教学艺术,启迪了学生智慧,激发了学生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的发展。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希望之星、航模大赛、创客展示、体育比赛等各类大赛捷报频传。历年中考,无论是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还是升入重点高中总人数,我校在城区都具有领先的位置。袁丁、杨晨光、杜涵文等5名同学先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特别是今年,全省20名同学进入复赛,我校独占7名;全省11名被少年班录取的同学中,就有我校的程璞和袁逍驰2位同学。一所中学同时有2名同学被名校少年班录取,创造了济宁市的新纪录。2016年,学校先后荣获济宁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团队、济宁市示范家长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佳创新学校、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全国智慧教育工程实验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徐伟白振森刘帝恩)今年,市区启动“气代煤”工程,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实施“气代煤”改造“三个一”工作法,有力推进“气代煤”改造工作,街道今年承担改造任务是3个村1000户,目前...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