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吕婷婷李文豪)年中刚过,经开区立足全区发展实际,总结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心得,统一思想、铆足干劲,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精准扶贫、移风易俗、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进行“一揽子”安排部署,全面开启“百日攻坚”行动,为下半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全区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百日攻坚行动是事关经开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街道是否清扫、路边是否栽花种草,而是在卫生状况、居住状况、生态环境、公用设施、出行条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是城市形象的有形载体,也是地方发展的无形资本。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对外美誉度、直接反映着经济社会的开放度、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满意度、直接关系着地方发展的加速度。为此,把深入开展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突出问题“百日攻坚”工作,作为推进生态园区建设的有效手段,坚定不移地整治城市环境,从保护好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根本目的出发,积极推动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
痛下决心、标本兼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把突击整治的攻坚特点和长效机制建设的稳定性、根本性有机结合起来,着重改变过去有治理无监管、有主体缺考核、整顿后又反弹的不良现象。坚持高标准、疏堵结合原则,强化城市管理,按照条例法规,对乱堆乱倒、私搭乱建等行为进行严管重罚;注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全体群众建设、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打一场城区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开展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百日攻坚”行动。坚持提升镇驻地的承载功能,突出道路建设,完善集镇基础,对镇驻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进行全方位改造;重点道路沿线环境在“治乱”上下功夫,对338和327沿线两侧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加强流动摊点治理,加大对占路经营的管理力度;乡村环境在“治脏”上下功夫,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迅速行动起来,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大搞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农村公路提升在“治破”上下功夫,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环保整治工作纳入了对各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进行专项跟踪督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落实。
注重联动,提升内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百日攻坚”行动,确保扶贫信息精准及时,对全区570户贫困户1228人,有无劳动能力、年龄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特别是国家扶贫系统在册的55名贫困户的“家底”实时掌握、了然于心;因人因户落实教育脱贫、就业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相关扶贫政策,让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限资金充分发挥效益与作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百日攻坚”行动。实现“两个全覆盖”:全区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全区各村将婚丧嫁娶规定制度普遍纳入村规民约中,全面落实殡葬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突出党员带头作用。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规定,带头遵纪守法、文明节俭办事,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大操大办之风。
强化保障,汇聚合力。全区各级党组织实行三个体制,一是实行指挥部会战体制,区、镇针对每项工作分别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安排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同志确保精力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体制,疃里、马集两镇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三级监管平台并网工作,确保网格化监管平台的正常运转,构建起环卫、环保、建设等部门大平台格局,强化区镇之间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三是实行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制,区直部门间加强统筹协作,落实责任分工,整合资源力量,齐抓共管、整体发力。
统筹规划,强化保障。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项目扶持、部门支持、社会捐助和受益者出资”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好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型城镇化等涉农资金、财政“一事一议”资金、村民筹集资金等各类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高效运行。
新闻推荐
乐当城市文明守护者本报记者贾凤鑫为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风尚,济宁市小记者团举办了小记者体验当“文明劝导员”活动,体验创城工作人员的辛苦,帮助倡导行人在路上遵守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