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宋仪凯)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调速换档的新形势,全市上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决策部署,抓住用好系列重大机遇,坚持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振奋精神、苦干实干,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结构优化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上升趋势明显。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27.06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0.3个、全国1.1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积极变化持续加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济宁市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工业生产止跌回升,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0%,主要行业增势较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增幅较上月分别提高0.08个、0.34个、0.94个百分点。牢牢把握投资在催生当期消费、优化未来供给能力、改善民生的关键作用,强力推进项目招引和建设,有效激活民间资本,投资不断扩容提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63.1亿元、增长12.3%,快于全省0.7个、全国4.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4位。消费市场升级趋优,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511.1亿元、增长7.8%,行业增长面达72.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5.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对外贸易持续回升,进出口完成39.88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2.6%转为增长3.9%。其中出口25.30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5.5%转为增长9.8%。
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发展活力积聚释放。济宁市扎实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切实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水泥熟料、钢材、玻璃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3%、19.5%和7.4%。严格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下降5.5%,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71%,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0.64个和0.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单位成本获利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结构更加注重补短板,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90.0亿元、增长36.8%,增幅快于全部投资24.5个百分点,民生类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7.0%。
新动能加快成长,服务业强势领跑。济宁市抓住资源性行业效益下滑市场调整窗口期,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经济迈向“双中高”蓄能积势。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减缓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成为稳定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3%,比上年同期提升2.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从服务业增长看,服务业稳增速、调结构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幅快于GDP2.7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继续居全省第1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9%、比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民生改善持续向好。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4.62亿元、增长9.3%,快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5、第7位。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教育、医疗、保健、科技、城乡社区等支出比重逐步提升,民生领域支出338.1亿元、增长13.3%,占比79.2%。教育、节能环保、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9.2%、31.0%、8%。***和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大气污染防治打了翻身仗、如期实现由负转正目标。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93元、10943元,分别增长7.2%、8.5%,收入倍差为2.09,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个点。
进入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走势向趋稳方面发展,上行有压力、下行有支撑的“L”型态势仍将延续。济宁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共性特征和个例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稳增长回旋余地足,降成本、补短板及长期持续推进转调创成效逐步显现,全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幅提升、位次前移、结构调优、质态改善的向好特征。四季度济宁市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力以赴强工业、保投资、促销费,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马平昌会见调研组一行傅明先汇报工作情况本报济宁11月3日讯(记者宋仪凯)今天,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宁率领调研组来济宁市调研环境保护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会见调研组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