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武旭近一年多以来,市民身边不知不觉间有了一些变化:原先贴满楼道的五颜六色小广告不见了,墙壁被粉刷一新,楼道口设置了便民信息栏,不管是日常生活服务信息还是政府的政策文件都能从上面看到;社区之外,原先遍及街头、路边的“城市牛皮癣”也已不见。
专治“城市牛皮癣”,降低市民上当受骗的风险“小广告治理虽然看起来像是件小事儿,却又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创卫\’成败的大事儿。”任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小广告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谢福收告诉记者,2015年8月份任城区创卫办设立小广告治理办公室,对“城市牛皮癣”开展了专项治理。
作为困扰城市管理工作的顽疾,小广告在不同城市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内容上,济宁地区的小广告以不堪入目的“美女服务”、非法办证、地下贷款、暴力讨债等违法信息为主。而在形式上,不同“行业”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小广告张贴特点:地下贷款主要是小招贴、小条幅;非法办证、“美女服务”等大多使用即时贴,而且特别喜欢往地上贴……“小广告上发布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欺诈信息,市民看到后盲目拨打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创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对小广告危害性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对市容环境的破坏上,而实际上,各类诸如“美女服务”、办证等小广告更潜藏诈骗风险,地下贷款等内容更涉及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财产风险,暴力讨债甚至危及到市民人身安全。而清除街头小广告、堵住小广告滥发的源头,也就减少了市民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从而降低市民上当受骗的风险。
深入社区清理小广告,疏堵结合设置“便民信息栏”小广告向来是困扰城市治理的难题,外地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套用,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摸索。“我们联合了工商、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非法小广告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谢福收告诉记者,创卫工作人员开始了艰苦的清理工作:凌晨的太白楼路街头,他们彻夜蹲守,没收非法小广告、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劝导;夏天酷暑高温,他们穿梭于社区街道,清除小广告、粉刷墙壁,身上的衬衫被汗水浸湿又被艳阳烤干……辖区11个街道办事处、几百个居民小区、每天数十公里的行程,工作人员“不是在深入社区,就是在深入社区的路上”。
然而,比清理小广告更难的是转变市民的思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工作人员的面前:多年来,小广告不但成为商家重要的宣传手段,也成为了市民获取一些生活服务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反复商讨之后,我们开始在社区街道推广‘便民信息牌\’,将生活服务信息发布到上面,在清理非法小广告的同时确保市民的生活便利不受影响。”谢福收说,目前任城区辖区内的11个街道已经全部安装了“便民信息栏”,其中仅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就安装了102块,做到了社区每个楼道口全覆盖。
网格员“随手清”,小广告得到有效治理作为多年顽疾,小广告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其中更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仅仅依靠单一部门的治理难以达到“根治”效果,要做到“不反弹”必须依靠各部门的联和行动,对非法小广告形成全方位的打击态势。创卫工作人员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建立多项联动机制,将现有行政资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创卫办仅配合城管部门就收缴街头传单近300斤;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捣毁非法小广告印制窝点2个;对于多次劝导无效的小广告从业人员,依法移交公安机关63人,其中拘留41人,有效遏制了非法小广告的蔓延趋势。“几十万人口、数百个社区居民点,只依靠创卫办一家的力量显然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只有建立更为广泛的联动机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谢福收告诉记者,创卫工作人员与各个街道社区共同协商,将已经在各个社区较为成熟的网格员体系纳入“创卫”工作中来,开展了社区“随手清”活动,把“创卫”工作真正深入到街道社区的深层机理。很快,每天穿梭在社区街道的网格员们有了新装备:一把小铲子、一个钢丝球或者一个小喷壶,看到小广告就随手清除。
以前商家选择将小广告作为宣传方式,主要是看中了它成本低、传播快的特点,而自从“随手清”活动开展以来,张贴的小广告很快就会被清除,根本来不及产生传播效应,商家自然也就不会再选择这种广告形式,从而在源头上抑制了小广告的生存土壤。
目前,任城区的小广告治理工作已经进入“精细化”阶段。在小广告治理办公室,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份十分详实的“督导书”:时间、地点、存在问题和相关图片一应俱全,被督办单位可以迅速找到问题加以改正。“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理后,小广告已经得到有效治理,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社区街道加强细节和死角管理,防止反弹。”谢福收说。
社区“随手清”活动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9月8日上午,?河街道办事处西闸社区活动中心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据济宁明行足公益发展中心主任马冬青介绍,该中心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前不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