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高晓彬头发花白,后背微驼,每天从早到晚,在自家小区门口卖着报纸……今年71岁的玄安云老人是济宁城区街头一名普通的卖报人。二十年来,一份份报纸陪伴着玄奶奶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岁月虽然改变了她的容貌,却无法改变她卖报的热情。在玄奶奶眼中,报纸不仅像是一个个由她带大的孩子,更像是一个每天都在传递文化与乐趣的老朋友。
刮风下雨卖报不间断平凡老人不平凡清晨5点30分,阳光还没有露头,济宁这座小城睡意正浓,这时的玄奶奶早已起床,下楼来到储藏室里推出了那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摆好桌子、马扎,撑起遮阳伞,等待着送报人将新鲜出炉的报纸送到她手中。
说到玄奶奶和报纸的缘分,还要从20年前她和老伴刚搬到常青路和古槐北路交会处的西红庙社区说起。“当时是1996年,日常的娱乐活动没那么多,唯一能获取信息的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后来我就和老伴商量,在小区门口卖点报纸杂志试试,这样不仅能让邻里免费看看报纸增加点休闲娱乐项目,还能给自己找点事干。我和老伴随即一拍即合,开始了卖报生涯,谁知,这一卖就是20年。”玄奶奶告诉记者,“除了过年那几天,全年基本上没有一天休息,我这个报纸零售点每天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8点,风雨无阻,我有事不能来,老伴也会在。以前是为了生计不舍得休息,现在有了许多回头客,怕他们买不到当天的报纸,就更舍不得休息了。”玄奶奶告诉记者,“每个月我都会最早订好《济宁晚报》,怕到时候订完了没报纸。我这里销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50多份晚报呢!”
记者了解到,玄奶奶的报刊零售点在刚开始起步时,报纸并不好卖,尽管一天的时间都靠在这里,但只能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两三毛钱,挣不了多少,有时候卖不完还赔钱,基本上只够生活费,勉强维持着生计,但时间久了,玄奶奶的生意也慢慢走上了正轨,除了卖报,玄奶奶和老伴还会配着报纸卖些零食、饮料之类的物品。玄奶奶有两儿两女,孙子孙女也都在上学,“孩子们上学花的钱多,趁着自己身体还行,出来卖卖报纸,也能为一家人的生活补贴补贴。”说起家人,老人家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虽说家里并不宽裕,但一家人都很知足。”随着玄奶奶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老伴和儿女看到她那么辛苦也很心疼,“那么大年纪了,就不要每天卖报纸了,尤其是下雨下雪天,可她就是不听。”到底是劝不住,家人只好由着玄奶奶的性子来。记者在采访玄奶奶期间看到,很多过往的行人远远地就和她打招呼,有的则是站在玄奶奶身边聊上几句后再买份报纸。“玄大妈人很和善,也不容易,每天我还没来上班,她就把报纸从门缝里给我塞进来了。”玄奶奶的一位老客户张先生告诉记者。张先生在玄奶奶卖报的附近做生意,从开张起,张先生每天都会来找玄奶奶买《济宁晚报》,后来就成了她的忠实粉丝。“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坚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张先生对玄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希望《济宁晚报》越办越好自己生意也能更好些玄奶奶说,在她二十年的卖报生涯中,接触过各类报刊杂志,但是,自从《济宁晚报》2011年创刊到现在,她是济宁地区最早卖《济宁晚报》的,也是一直坚持下来的。“别看《济宁晚报》创办时间不长,但我和晚报的感情最深,由于买《济宁晚报》的人比其他报刊杂志多,我因此也结交了不少朋友,这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玄奶奶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念书,也认不得几个字,所以,特别爱看《济宁晚报》上带图片的新闻,看着方便,也看得懂。我记得原来晚报的图片新闻少点,现在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报纸头版的图片我最爱看,一下子就能明白新闻的内容,我很喜欢!不仅是我这样认为,只要头版的新闻照片拍得好,那天晚报的销量就会多一点。有时候孙子孙女放了学,我也经常让他们给我读读晚报上刊登的新闻,像是哪里修路了,政府又推出什么和老百姓有关的新政策了,都是我从晚报上知道的!”在和玄奶奶的交谈中,记者发现玄奶奶的生意好,除了与报纸本身质量有关外,也与她和老伴热情微笑的服务态度有关。“打去年,我就发现《济宁晚报》变得比以前厚实而且印刷质量也更好了,我卖的份数接着就增加不少,而且和咱济宁有关的新闻越来越多,看报的人也更多了。”玄奶奶告诉记者,他的客户都很友善,看她坚持了这么多年,也都在帮助她,很多老客户还主动帮他联系新客户。家住牛市社区的高二学生小林也常常光顾玄奶奶的小摊,而发生在去年冬天的一件事,至今让他难忘。“那天一早,我去玄大妈那里买报纸,当时正好在下雪,本以为玄奶奶不会出摊了,谁知刚从路口拐过来,就看见玄奶奶一个人蜷缩在已被大雪覆盖的黑色雨衣里,而停在她身边三轮车上的一大叠《济宁晚报》则被玄奶奶用厚厚的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即便大雪打得她睁不开眼睛,玄奶奶也顾不上去拍掉雨衣上的雪,而是不断起身去看看报纸有没有被淋到,为了防止风把塑料布刮起来,玄奶奶还特意把木板压在了塑料布上,看得出来她对《济宁晚报》真的很有感情。”小林告诉记者。“我拿了份报纸递给玄奶奶1元钱,刚想打开铁盒自己找钱,奶奶笑着从袖口掏出五毛钱对我说,‘天这么冷,这枚硬币我一直攥在手里的,还热乎着呢\’。”那一刻,玄奶奶不经意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小林。小林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年轻人却十分喜爱看报纸,“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可是我觉得,报纸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报纸的内容在文字功底上表现力较强,而且便于保存和查找,能唤起人们‘读书的感觉\’。”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询问玄奶奶有没有什么愿望,玄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也没啥愿望,只要身体允许,我想要陪伴晚报走过下一个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同时也希望晚报能越办越好,这样我的生意也能更好些!”
新闻推荐
机器人齐舞、无人机编队飞行、VR体验……科普日展出看呆不少小伙伴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苏茜茜鲍童把工业用的3D打印机引入家庭,用虚拟空间让使用者如临实景……19日,“全国科普日”济宁主场活动在市文化广场开幕。在现场,不仅有家用3D打印、VR虚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