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婷婷摄影记者许丽君为了提高小记者们的动手能力,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济宁市博物馆将推出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环保衣服的活动,不仅如此,小记者还将跟随博物馆的老师见证纺织的历史发展,了解西周原始的纺织机、纺车,以及汉朝的提花机,唐朝的丝绸之路等。8月7日,30名小记者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济宁市博物馆开启了寻访丝绸之路。
上午9点,小记者们准时集合在博物馆大门口,走进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前方高高悬挂的巨幅雕刻,大家都在惊叹不已,这时候,已经在等待大家多时的李老师亲切地跟小记者们打过招呼:“欢迎小记者们来到这里,我先带大家浏览一下馆内,接下来再到会议室里进行废旧报纸制作环保衣服的活动环节。”
说罢,李老师带着大家来到二楼,边走边讲:“咱们济宁市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5月16日,你们现在看到的博物馆呢,现有四个大型固定展览,固定展览主要有济宁千秋、济宁精品文物、朱复戡艺术馆、济宁运河文化展。1994年11月,济宁博物馆与孔子故里、孟子故里、王杰纪念馆一起被省委宣传部公布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家边走边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小记者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本子,认真的抄写起来。“李老师,我们国家这么多博物馆,济宁博物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贾涵凡小记者问道,“当然有了,济宁市博物馆的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赞誉,要知道我国现存汉碑不过60块,而济宁就占有38块,其中博物馆就收藏有11石。这些汉碑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听完李老师的回答,大家都敬佩不已。
参观完毕后,小记者们又跟随李老师移步到一楼的会议室,大家跟随着李老师的讲述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后来,经过封建社会漫长时期,中国纺织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纺织材料进一步增多,纺织工具得到改进,纺织技术不断进步。到了中国的近代化纺织业后,大型纺织机器的使用,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纺织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纤织物的出现,使人们对纺织面料有了更多的选择;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的智能化,自动化纺织开始应用;甚至未来会出现多功能纺织材料!
最有意思的环节就是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环保衣服了。大家每人领到一捆报纸、剪刀和胶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自己喜欢的款式的衣服,大家把报纸铺开,用剪刀剪出不同的造型,拿出胶水这里粘粘那里粘粘,一会的工夫,一个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衣服就完成了。看看自己的成果,哈哈,大家喜笑颜开,有的甚至要穿在身上,直接回家。
最后,小记者李卓然的妈妈将采风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朋友们都觉得这样的活动真心好,又能带着孩子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得知只有小记者才能参加,都很羡慕呢。”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任城区教体局设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积分现场审验处,七部门联合“审”文件■本报记者李朕葳鲍童通讯员付吉庆昨日,任城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招生工作进入第二天。为方便进城务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