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姜洪翠
在梁山县大路口乡翟楼村有一家便民小卖店,店铺不大,但各种商品一应俱全,每天这里人来人往,生意甚是兴旺。经营这家小卖店的是翟士启、安爱芝夫妇。
30年前,安爱芝和翟士启经人介绍后结婚,不久他们就相继添了一儿一女,小两口勤勤恳恳、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天有不测风云,1985年12月2日,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翟士启与人一起从郓城县到邹县拉运萝卜的路上,途经一涵洞时发生车祸,致翟士启腰神经受损导致高位截瘫造成终身残疾,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再也没有站起来。
此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安爱芝柔弱的双肩上,当时,她只有28岁,儿子3岁,女儿刚满周岁,上面还有年迈的老人。面对这一切,是走?还是留?以后的路怎么走?左邻右舍都在劝,趁现在还年轻走吧。但她为了深爱的丈夫,为了子女有一个完整的家,在艰难面前,她选择了留下。
躺在病床上的翟士启整天以泪洗面,他明白从此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面对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况,他从心里意识到不能就这样向命运屈服,自己是个男子汉,就要力所能及的帮家里分担。
在安爱芝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翟士启能坐起来了,安爱芝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能坐起来的翟士启看着每天忙碌的爱人,心里就在想他能找点事做,多少减轻一点爱人的负担。安爱芝多方打听,得知拳铺手套厂出来的产品手尖上需要用钩针勾上才能销售,他们想这属于手工活,累不着,可以试试。于是,安爱芝骑着自行车到拳铺驮来一包手套,两人试着勾,一天能赚个一两元钱。第一批货很轻松地交上后,厂里又给送来一批,附近不能外出的家庭妇女知道后也来勾,不仅自己挣到钱还带动了其他人,解决了二三十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儿女的慢慢成长,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大,微薄的收入已经无法支撑家庭的开支,翟士启、安爱芝夫妇决定开个便民小卖店来缓解生活的压力。1993年4月,经有关部门批准,他们开了小店,卖些日常生活用品,村民们自发义务来帮忙,翟士启、安爱芝夫妇为感恩村民薄利多销,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那时候,村里要集体挖沟,翟士启没有劳动能力,妻子就担起了他的这份义务,白天外出干活,晚上回家照顾卧床的丈夫,30多年一直不离不弃。心怀感恩的翟士启主动承担起了小卖店的工作,村民来拿东西,把钱递到床前算账,翟士启从未多收过村民一分钱。至今他的床前仍挂着一幅牌子,上面写着“相信他人 诚信为本 齐心向善 天下为公”十六个大字,这既是一种警示,更体现了他们夫妇二人的感恩之心。
2010年的一天,供货商王明长去给小卖店送玉米种子,临走时把包落在了翟士启的小卖店,里面有7000多块钱,翟士启发现后立马打电话告诉王明长,没起一点私欲。7000多块钱在当时对有些家庭来说可能不算多,但对于翟士启一家来说却是一笔大数目。“王明长给我供货多年,一直对我照顾有加,都是把货帮我搬进屋子里摞好,做人要知道感恩,他丢了这7000多块钱可咋交账?”翟士启语重心长地说。就这样,打完电话后,由于王明长没时间来拿,翟士启就让妻子又亲自给他送了一趟。“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吗?到现在我和王明长都是好兄弟。”
翟士启、安爱芝夫妇是热心人,不仅孝敬老人,而且还经常帮助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村里东家要给李家东西,不方便见面的时候,就把东西放在他们小卖店里转交,谁家有事孩子没人看也放在他家小卖店里玩,他们说这是对乡亲们的一种感恩。三十多年来,翟士启、安爱芝夫妇的故事众所周知,他家的奖杯,证书更是不计其数,“五好文明家庭”“善行义举四德榜先模人物”“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等,他们用行动诠释感恩,用事实书写人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郑龙君徐文静3月4日下午,一名男子为逃避巡逻民警的检查,竟跳入了一旁的黄河中,民警将其救起并核查身份,发现该男子竟是一名网上逃犯。当日下午,正在梁山县陈垓黄河浮桥附近巡逻的...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