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行
金乡县城东北二十五里处,即金乡至济宁的古官道旁,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单位——缗城堌堆。缗城堌堆是夏代有缗国遗址,民国前曾绵延数百米,故又名缗城阜。登堌北望,可见一袖珍小村——檀庄,庄虽然小,却因是古代名将檀道济的故里而远近闻名。
西晋末年,藩王争权,朝纲失坠,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中原,先后攻破洛阳、长安,北方士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檀庄部分村民,在檀道济先人、兖州刺史檀斌的带领下,为了保命,追随老乡郗鉴,先是东迁至今邹城境内的峄山抗敌自保,后又南渡长江,择京口而居。
檀道济追随刘裕起事时,已是东晋末年。义熙十二年(416),东晋大将刘裕率军北伐,檀道济担任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刘裕建立南朝宋政权后,檀道济在与北魏的拉锯战中,又立下汗马功劳。《南史·檀道济传》说,“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其间,檀道济于绝境中的“唱筹量沙”之举,使他雄名大振。
一次,宋军到达历城(今济南)后,粮草用尽。叛逃的宋兵,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北魏。魏人见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加派大兵追击。宋军闻讯,“士卒忧催,莫有固志”。檀道济临危不乱,命令部下乘夜运了许多沙子,并把剩下的少量米撒在沙堆上。军士们一面量沙,一面大声报数。魏军探子看到这些“米山”,以为宋军粮食充足,就报告主帅不再追赶。宋军得以全身而退。檀道济的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让魏军畏服。《南史·檀道济传》说:“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对手竟用檀的画像驱鬼,可见战场上的他是多么可怕!
檀道济对刘裕忠心耿耿,深得他的信任。史载,刘裕称帝后,檀道济负责京城守卫工作。刘裕病逝前,又任命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义符。而在金乡的有关传说中,檀道济则变成了义符的老师。
元嘉十二年(435),宋文帝病重,他担心自己死后,威名甚著的檀道济会危及皇权,遂于次年将檀道济父子杀害。文献记载,檀道济蒙冤下狱,“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而间引饮一斛。乃脱帻巾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听说后,弹冠相庆:“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十多年后,北魏军队攻占长江北岸的重镇瓜步,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檀道济的冤死,让人愤恨不已。时人编歌谣道:“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曾任江州刺史)。”后世爱国志士,更是难以释怀,他们在借诗言志之余,不忘为檀道济鸣哀。唐刘禹锡《过檀道济故垒》:“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南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明袁崇焕《无题》:“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
檀庄的道济后辈,怜先人冤死,在村旁檀林中为他筑衣冠冢,供族人及仁人祭祀。后来道济冢为黄水淤没,但过往缗城堌堆的文人雅客,仍不乏登堌北眺檀林者。清人周天赐在《登缗城堌》诗中写道:“俯视平原四望开,缗城旧址有高台。长城万里竟何在,古墓千年遗此坏。登眺漫劳嗟往事,游遨不惜暂裴徊。”
上世纪中叶前后,金乡至济宁的古官道逐渐废弛,檀庄及檀道济墓慢慢从外人的视野中消失。2009年后,随着“《三十六计》作者为金乡人檀道济”的说法不断发酵,檀庄重新引起世人的注意,不时有远方的朋友前来探古寻幽或访宗寻祖。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1月15日(记者李倩康宇)11日,一名37岁的男子在金乡县人民医院就诊时突然昏厥倒地。经检查,是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经过数个小时的吸氧治疗,男子终于脱离险境。林广栋和妻子经营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