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国在扶贫基地里除草。金乡县王丕街道是当地的“绿色蔬菜小城”,王丕芹菜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识”。依靠这个品牌,街道建起35亩的“***种植基地”,无偿将贫困户请进基地,给土地、送技术、发肥料、赠秧苗,获得的收入都归扶贫对象。通过这种“滴灌”式***,身有残疾的杨保国夫妇欠了多年的债,终于有指望了。
文/图本报记者李蕊
夫妻身体不利索
街道帮忙申请扶贫大棚
7日上午11时许,在位于金乡县王丕街道李集村的“***种植基地”里,贫困户杨保国正在自家的扶贫田里忙活着。虽然烈日当头,但他依然干得起劲。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也浑然不觉。
“俺家今年一共分了两个棚,合计一亩多的土地,现在都种上了秧好的芹菜苗。”他说,这茬芹菜是一周前种下的,两个多月后就能收获了,这茬收成好了,能赚万把块钱。说话间,杨保国厚厚眼镜片下的双眼笑成了一弯新月,脸上也流露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杨保国戴着1000多度的眼镜,视力只有0.12;妻子肢体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两人都是残疾人,都干不了重活。一双儿女今年一个读初中二年级,一个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养家的重担都落在了眼部有残疾的杨保国身上。
“家里有一亩多地,平时种点大蒜、棉花,日子也勉强能应付,可咱也没想到会摊上事也。”杨保国说,4年前,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虽然最终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一场重病却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欠下了近5万元债务,一家人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当时看病都是借的亲戚朋友的钱,虽然人家没催着要,但老还不上债,这心里也不好受。”杨保国说。
得知他家的实际情况后,王丕街道开展“滴灌”式***时,李集办事处党总支书记韩英主动与杨保国结成扶助对子,帮他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人补贴,扶贫基地还推荐杨保国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在街道产业扶贫基地为他申请到两个扶贫大棚,增加杨保国的家庭收入。
种芹菜年入2万多
俩孩子的学费有着落
“一亩地一茬能收获10000多斤芹菜,这几年收货价格比较高,平均起来每斤至少能卖到1块钱。”杨保国看着绿油油的芹菜苗给齐鲁晚报记者算了笔账,今年的11月份和明年的5月份能收两茬芹菜,光种芹菜自己就能收入2万余元,再加上5月份收获芹菜后,还能在地里种些玉米、地瓜等农作物,这样算,一年下来这两个扶贫大棚至少能给他带来3万元的收入。
杨保国说,3万元左右的收入全部纯利润。“大棚免费用,芹菜秧苗和有机肥料也都是基地送的,除了平时来地里除除草几乎都不用自己操心。”他说,这样辛苦一年下来,也能还上大半当初给妻子治病欠下的债。
“两个孩子很争气,这两年的成绩在班里乃至年级里都数一数二,在学习上孩子们从来没让我们操过心。”谈起自己的一双儿女,杨保国打开了话匣子,脸上也尽显骄傲与喜悦。
儿子长大后想当个医生,说要治好妈妈的病。女儿想考师范类大学,当个教师,让像他们一样贫困孩子有学上。
杨保国说,听说培养个大学生一年得花一两万。两个孩子都上大学,这笔费用对他们而言就像个天文数字。“现在距离孩子上大学还有好几年,苦点累点咱都不怕,毕竟供孩子上学才是大事。”杨保国认真地说。
新闻推荐
□任小行在金乡县城东春城堌堆北,旧有一私家园林,园内“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园外“蓊然秀色横野,其阳金梭岭,阴壑沟起伏异状,其外,莽苍无际,目极可喜”。游园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