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成明
明弘治十六年(1503)授文登县知县的李敬,是山西大同人。他到文登上任时,随身所带除几件简单行李之外别无他物。此人“居官之日,冰霜操节,凛不可犯。凡兴革修举,缘事据实,弗饰虚美。爱民之诚,无异己子。联属抚摩,惟恐少咈。民亦如襁褓之在乳,不能少违也。其执持方正,略无洄洑逶迤以市誉。遇僚属礼虽优,然少循私焉则力加谕责。”“在任凡七年,节操始终如一。”
他任满七年后告别文登时,仍如七年前来文登时一样,带走的还是除几件简单行李之外别无他物。他离开文登那天,当地百姓大人、小孩沿路几十里挽留他,不愿让他离开。无奈,李敬只好脱下一只靴子留在当地,以作纪念。“留靴”,是孔子时留下的习俗,意思是说如果你是公认的清官,可以在离任时脱下自己的一只靴子留在任职的地方作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嘉靖年间曾任山东按察司副使的马应龙在《李公去思碑记》中由是感慨道:“呜呼!最难得者,人心;不易举者,臣职。”
人心者,民心也。“最难得者人心”,是为官者的一面镜子,也是对为官者的一种警示。
何以得民心?首要的是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明代安徽徽州府曾有这样一位知府,在任20年间,朝廷三次调任他职,均被徽州百姓联名乞留而连任。他就是福山县第一位科考进士孙遇。
明正统六年(1441),37岁的孙遇出任安徽徽州府知府。孙遇到任伊始,即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洞察时弊。他根据当地百姓要求,将县乡一些官田丈量成册,多余田地分给无田种的贫苦农民并合理调节徭役。他还在几个月之内将前任知府留下的多年积案一一调查取证,很快审清结案。广大民众感到公平、公正,都称他为“青天父母官”。正统十四年(1449),孙遇父亲病逝,他立即写奏折按例请假守制。按制应回故里守孝三年,然而徽州地方属官及百姓闻之,联名呈上恳留“夺情”(旧时官制,理应回籍守孝的官员因特殊情况,可依准不穿官服在原职地办差,不参加吉事,称“夺情”),得到朝廷批准。孙遇匆匆赶回福山老家为父亲办完丧事,迅即日夜兼程,返徽州府理事。
景泰五年(1454),徽州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先旱后涝,各县粮食歉收,遭灾严重的休宁、黟县、祁门三县灾民“聚众抢夺,远近骚动”。安徽巡抚和朝廷派下的御史要集中兵力赶往三县镇压。孙遇坚决制止,说这是饥民一时情急,并非本性,“兵一用,恐为祸不少”。并表示自己愿拿乌纱帽抵押,为灾民担保。他单骑赴灾区召来当地官吏严厉训斥:是你们没有做好百姓工作,致使百姓遭灾,“民则奚罪,宜听其悔过自首,勿为苛责”。他一边到四乡向富绅借粮,一边急向朝廷申请调粮,亲自主持设赈济施,使灾区百姓平稳渡过难关。灾后他又亲自到四乡督导抢种自救,深受百姓拥戴。这一年他母亲病逝,徽州百姓又联名再三恳请朝廷恩准,他被再次“夺情”留任。
孙遇在徽州干满两任,因政绩卓著,例应升迁。此时,徽州民众为他送万民伞,又联名乞留。朝廷重视民意,下旨孙遇就地晋职留任,由四品升为三品知府。孙遇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民心,而金代明昌年间任文登县令的王瑜则以“不事鞭扑,务以德化”而深得民心。
王瑜,北京大定人,金明昌五年(1194)十二月出任文登县令。他刚上任,有人就提醒他:“文登素号难治,不可失之太宽。”王瑜听后笑了笑说:“宽猛皆有失。与其失之猛,不若失之宽。况县令之职,务在扬风化、宣德泽。刑威,盖不得已而用也。”
王瑜认为:“农者,德之本也”。因而“务劝农桑,不妨其力”。夏天,他不避炎暑,下到农田与农民一起劳动,劝说农民开荒种地,种粮植桑,当年秋天就获得好收成。他说:“学者,化之源也”。强调民众要有文化,要懂道理。他筹资兴建学校,发展教育,鼓励孩子上学读书,并且拿出自己的俸禄奖励读书优秀者。很快,“邑人歆服,熙然从化,顿息纷争之讼,浸兴礼让之风,涂歌里咏。”
王瑜曾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上任后,立即出榜,禁止并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为,昔日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很快都规矩起来了。每到坐堂审案之日,他总是早晨五六点钟就开始升堂,一直持续到下午六七点钟。而且一贯坚持秉公执法、公正断案。他的家规也非常严格,绝不允许家人仗势敛财、仗势欺人,就连家里的仆人都管得规规矩矩。他家里虽然有好几个仆人,但外面的人几乎都不认识他们。
王瑜在文登任职期满,升迁别处。当地父老乡亲都想让他留下继续当县令,但朝廷不同意。他告别文登时,百姓“各率送之,络绎道路,涕泣淋漓,如别父母”。
官者为政清廉、不贪不腐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之道。
东汉时期,东莱郡太守杨震深夜拒收早年他举荐者、时任昌邑县令王密十斤黄金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也因此被称为“四知太守”。东汉延光三年(124),杨震遭人诬陷被罢官,返乡途中饮鸩而卒。他虽然含冤而去,但他为政清廉的美德却赢得广大民众的崇敬。当时的昌邑县在今巨野县南部与金乡县西北部交界处,当地百姓立碑纪念他。后来到了明代的时候,莱州府昌邑县(今潍坊昌邑)的民众虽然明知“昔昌邑非今昌邑”,但还是因崇尚杨震高风亮节,毅然捐资在县城北高筑“四知台”(又谓之“辞金台”),另外还在城南门外修建“四知祠”,以表达对杨震的仰慕膜拜之心。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四知台,在昌邑县古城西北,为杨震却金立。”清乾隆《昌邑县志》记载:“城之北有四知台,为东莱太守杨震立也。值夕雨初晴,月色皎澈,层台孤映,宛尔冰邱。登是台者,若挹夫子之清光云。”清代顺治年间,昌邑县还将“震台月霁”确定为“昌邑八景”之一。震台,即四知台。
千百年来,更有许多文人和官宦赋诗赞颂杨震的清廉官德。唐代诗人胡曾诗云:“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唐代诗人周昙诗云:“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司副使张维新诗云:“洒酒松丘下,俨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白日此胸肝。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尔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名千古。
新闻推荐
A13 | 本地新闻|商报消息(记者李人杰)4月21日,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25岁女镇长韩寒与其在济宁市委组织部任常务副部长的爸爸韩东亚双双辞职...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