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武旭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月饼,可家住金乡县城的李阿姨却看着家里的一堆月饼发愁了。“都是亲戚们串门送的,这得有个三十多斤,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李阿姨告诉记者,生性节俭的她不舍得把月饼丢掉,可吃又吃不完,只能眼看着慢慢坏掉,这场景在最近几年的中秋节越发明显。
对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李阿姨来说,月饼曾经是一年中值得期盼的美味佳肴。中秋节前,镇上的供销社开始供应月饼,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去买上几斤,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当时的月饼包装十分简陋,只用油纸和麻绳简单捆绑,一斤一盒,口味也远没有今天丰富,只有五仁和枣泥两种。“带上两斤月饼,再拿上几个苹果,就是走亲戚的标准配置了。”李阿姨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到亲戚家窜门,自己还受了点小委屈。有一年中秋节,李阿姨和二姐一起去亲戚家串门,走到亲戚村头上,村里的几个小孩站在路口,看到李阿姨姐妹俩走来,孩子们拍着手嘲笑李阿姨她们小气,来串门拿得东西太少,气得年幼的李阿姨流下委屈的泪水。“那时候生活水平很低,月饼属于高油高糖的食品,吃块月饼也就相当于补充营养了。”李阿姨说,这些拿去串门的月饼亲戚们只留一半,剩下的还得让她们再带回家。而这些“回篮子”的月饼也不能吃,家长们还要把它们再凑成一份,接着串门。往往到最后,能剩下一两盒就已经很难得了。到了晚上,父母还得先把月饼和水果摆上供桌祭祀,等到先祖们“享用”完后,月饼才撤下供桌,分给家庭成员。一块月饼被切成四块,每人就只能拿着这么一小块饱饱口福了。“记得有一年月饼剩的比较多,家里的孩子们每人分了半块,拿着这半块月饼,我乐得一晚上没睡着。”
李阿姨说,现在她觉得月饼更多的是意义是在于节日的象征,作为食品的意义反而淡了。“现在不像以前,想吃的话,超市里一年到头都有卖的。”她告诉记者,出于健康养生的理念,自己现在对于高油高糖的食物不愿多吃,曾经被奉为珍品的月饼自然也被归入了敬而远之的行列。不过在她看来,现在人们中秋节送月饼,早就跳出了“补充营养”的需求,更多的只是作为传统节日食品的象征,成为了其他礼品的搭配。“这也是个好事,说明咱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李阿姨笑着说道。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王乾通讯员孟祥平10月13日下午,105国道济宁嘉祥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机动三轮车与一辆摩托三轮车相撞,瞬间摩托三轮车翻倒在...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