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身影,略微有些驼背,大热天里戴着草帽,推着手推三轮车拉砖头,蹲在地上弯着腰修补道路。
有这样一抹笑容,略微有些腼腆,谈起义务补路的初衷,总是低调地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将这些坑补一补,村民走着不仅安全也舒坦。”
他就是郭长顺,金乡县高河街道郭洼村中一名普通村民。年过七旬的他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补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泥巴路到坑坑洼洼不平整的水泥路,郭长顺默默平整了二十年、用坏了十多把铁锹。不图赞美,不求回报,只是一味心平气和,做自己能做的事。从地排车到手推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车,满手的老茧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事迹。
村民称他是“现代版的愚公”
在高河街道郭洼村,郭长顺的事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们总说,郭大爷对补路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凡能发现的坑洼小路,他都主动去修。用村民郭保劲的话说,他打小就是走着郭大爷补的路长大的。如今,郭大爷70多岁了,仍在补补修修。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现代版的愚公”。“以前俺们村的大街小巷还没有硬化,村民都过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特别是雨雪天过后,道路坑坑洼洼,难以行走。孩子们上学放学,都得有大人接送才行,否则就会频频摔倒。当时,我就想必须得把路垫一垫,不能让老人小孩再这么作难,不成想一垫就停不下来了。”提及修路的初衷,郭大爷这样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郭洼村修上了村内公路,长约1.5公里,大家伙说这下不需要郭大爷补路了,谁知郭长顺依然推着三轮,带着铁锨修起了公路路肩,补着小巷的土路。现在,村里的路又年久失修了,加上长期过大车,路面严重受损,大小坑洼不断,严重妨碍了村民的通行。郭长顺便一有空就推着整车的小石子、废砖头,哪里有坑哪里补。
修路材料东拼西凑,有时还得自己掏腰包
郭大爷告诉记者,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多是从路边、沟里捡一些碎砖头、砂石填补路面,后来就在路边的一些建筑工地捡一些建筑废料利用了起来,有时自己也会从买菜积攒的零花钱中拿出来些购买一些水泥,那样填补的路面更结实。“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采访中,熟悉郭长顺老人的村民感慨地说,这些年郭大爷修路修出了感情。只要补不完那些坑洼路他就睡不着,而平整完路面回家时,老人都会忍不住欢喜地哼着小曲,高兴得像个孩子。二十多年来,他不知道修多少次路,也不知道补了多少个坑,但是天天行走在路上的乡亲们却都发现———路平坦了、走着顺当了,无论是开车还是骑自行车都不再咯咯噔噔了。村干部郭保献说:“这两年评先进、评模范,每回都是他得票最多。他做了好事儿不说,大家伙儿可都记在心上。现在,俺村都向他学习,互帮互助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啦。”
有生之年,他要把路一直修下去
“记得刚开始补路时,村里一些人很不理解,也经常有人说我傻。闺女儿子也担心路上车多,补路不安全,让我别补了,但在我眼里,这都不算什么。除了卧病在床,我几乎每天都要出去补路,早出晚归。”郭长顺笑着说,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丝毫没感觉到老,因此他还想用这身子骨再修几年路。“我就是想给大家做点贡献,因为没大学问、没啥技术,所以就想到了修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老人的话里,我们听到了朴实,更看到了坚持。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郭长顺的事迹更显得真实和感人。
其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像郭长顺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迹,在默默付出的点点滴滴中造就了许多的不平凡,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汇聚成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音符,奏响了新农村文明、和谐、美丽新篇章。
郭长顺正在修路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苏茜茜通讯员王伟韩洪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段时间,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络...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