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时鑑
杨挺高,字叔谦,号微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出生于济州金乡(山东省金乡县)城内南关一个低级官僚家庭。
曾祖父杨春,江西崇仁县人,明天顺六年(1462年)岁贡入国子监读书。成化九年(1473年)任金乡县主簿署知县事,立志居官清廉,德惠于民。到任当年金乡发生大旱,百姓因饥荒竟至出现人相食的现象。杨春当即上报灾情,但上面批文却迟迟未下。杨春等不及,对属下说:“如果等待上宪批文下来,饥民旦夕饿死矣!不如先开仓赈济,然后奏请圣上,朝廷怪罪下来由我一人承担。”于是下令开仓放粮,救活百姓无数。
杨春此举果然得罪上宪,以“擅自用事”罪名被罢黜职务。杨春不以为然,泰然处之,收拾行李准备回去。金乡百姓感念杨春恩德,匍匐相留,杨春遂决意不回原籍,落户金乡。他在城内建造庐舍一处,此地因名杨拐角。庐舍附近有一坑塘,杨春在坑塘中间建一凉亭,供子孙读书之用,其后人因此多有建树。杨春孙子杨魁,于嘉靖元年(1522年)和祖父一样被推为岁贡,曾任新河县训导。对于曾孙杨挺高,杨春更是寄予厚望。杨挺高幼彗聪敏,好学不怠,杨春每天朝日相随,迎来送去,故此坑塘被称之为“迎子坑”,现有遗址在今县城星湖公园商业步行街处。
杨挺高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虽冬雪酷暑,亦晨昏吟咏,竟夕不辍,学业猛进,文声震动一方。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挺高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辛丑科殿试进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81名。
初授官职,杨挺高任浙江杭州府海宁县知县,不久又转任嘉兴府平湖县知县。海宁、平湖两县,均濒临沿海,土地荒芜,盗贼滋生,民不堪命,治理难度很大。杨挺高先后任职三年,为官清介绝伦,爱民如子,关心民间疾苦,裁减一切冗费,且能抑制豪强,不阿权贵。有锦衣卫陆炳,是浙江平湖人,其母亲为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乳母。嘉靖十八年(1530年),陆炳随皇帝幸临卫辉,恰巧行宫夜间起火,陆炳破门而入,背出朱厚熜,由此得到皇帝看重。陆炳还与权相严嵩交结,官至左都督,权势倾天下,所置庄园遍布各地。其家族狗仗人势,恣意妄为,欺侮乡邻。前任县官不仅不过问此事,反而拜倒在其脚下。杨挺高到任后,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严惩了陆炳家族作恶之人。
杨挺高在海宁、平湖期间的政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钱塘名人李子师采集民风,辑录而成《冰壶秋月》一书。冰壶是状其洁,典故出于一片冰心在玉壶;秋月则是状其明。“冰壶秋月”是称赞杨挺高做官清廉,如同冰洁的明月。书中所采诗篇颇多,因篇幅所限,此处仅录民谣一首以飨读者:
当湖湖心水,不如杨公清;陈山山头月,不如杨公明。
水有淤泥月有缺,杨公情操无话说。
除收集民间诗篇外,李子师也亲自吟咏七绝二首,书于西湖六一泉上。
其一:
圣王更治抚舆图,天下贤能问有无。
举世共读杨伯子,独携琴鹤坐冰壶。
其二:
声华籍籍向名都,抚字如君道不孤。
今日试看千里外,一轮明月照明胡。
杨挺高在平湖所作所为得罪了陆炳,被调往南京工部营膳清吏司主事,旋即擢屯田清吏司郎中。营膳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是与地方经济有关的官衙,杨挺高廉静寡欲,不染一指。芜湖专卖茶叶欠缺国税,杨挺高负责予以追查,不为重金贿赂所动,追缴税收,充盈了国库公帑。
此后,杨挺高累官凤翔府知府、陕西省按察使、河南省左、右布政史。杨挺高在任上骨鲠脾气不改,常忤上宪之意,曾与著名清官海瑞同赴京饮清官宴三次。时值严嵩权横朝野,杨挺高从不去拜谒进贡,为所齮齕,愤而辞去官职,在家杜门谢客,致心于学农。其杨家祠堂的匾额“方伯”即为海瑞亲书。居家期间,杨挺高还主持修撰《杨氏族谱》,族谱原序为临川才子、大剧作家、南京礼部主事、《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所撰。
万历十二年(1584年),杨挺高在金乡故居病逝,享年78岁。后人钦佩杨挺高,为其建“忠义祠”。
新闻推荐
■记者赵豫通讯员马常义今天是清明节,民间有不少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其中,祭祀对很多人来说是重中之重。近日,记者采访时也注意到,各种祭祀用品店生意十分火爆,不少市民,尤其...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