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刘静李朕葳开栏的话
一方剪纸,一把剪子,她能剪出一个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
一块面团,一个小刀,他能捏出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
一块枯木,一把雕刻刀,他能雕出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一张木板,一把烙铁,他能画出山川河流的雄奇秀丽
……
让我们用心聆听这流淌在指尖上的美,一同感受这些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在金乡羊山镇满庄村,孕育着一个在枯木残根上雕刻神韵、还根为美的根雕艺术家,他就是满常鹏。
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和其他的农村孩子一样,玩烂泥巴、打个小架、掏个鸟窝成了农村男孩子的“必修课”。只是在做这些“必修课”时,满常鹏对烂泥巴情有独钟。当其他的小男孩把烂泥巴做成简单的碗状时,他就能捏出小猫小狗这些小动物。往往是别的小男孩捏好的碗“啪”的从高处落下,溅得满地都是泥巴时,满常鹏却在那小心翼翼的捏好他的小猫小狗,然后又视如珍宝的在阳光下晾晒。
等到上学时,语文书本、历史书本的插图、历史人物成了他最早的临摹范本。作业本上画的满满的是这些东西,书本上更是一遍又一遍的模仿,画的时间长了,他往往喜欢在历史人物身上添加几笔,成了N个范本的“杜甫很忙”。
中专毕业之后,满常鹏回家务农,农忙的日子,他下地、收蒜,农闲的日子,当其他的农村汉子三五成群的喝酒打牌时,满常鹏却喜欢一个人猫在屋子里,捏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开始,纯朴的母亲对儿子非常的不理解,她认为儿子不务正业,还把儿子辛苦捏的东西从屋子里摔出去。那时候的满常鹏是欲哭无泪。
结婚之后,满常鹏开始转向根雕,妻子非常的理解和支持他,这让他更加热爱自己的这个手艺。
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好的树根是根雕创作的关键,为寻找根材,满常鹏几乎跑遍了附近的大小山头。每年立冬至来年五一之前的农闲时节,是寻找根材的大好时机,他就带上铁锤、凿子和干粮,开上摩托车,把摩托车寄在山脚下的老乡家,翻山越岭,寻找根材。“有时找到了一块好树根,饭也顾不上吃,手脚并用,就想马上把它挖出来”,每发现一件理想的根材,也是满常鹏最快乐和满足的时候,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心中构想着它的造型,全然忘记了艰辛和劳累。
满常鹏喜欢雕塑人物,他很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他说:“当做某一件作品时,我会感觉他在向我召唤,向你诉说她的喜怒哀乐,我的心弦会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种最深入灵魂的情感表达,这就是心灵上的对话和沟通。”雕刻《诚信之魂》,他深深的被范式张劭的友谊所感动,想象他们的鸡黍之约的场景,往往雕刻时,这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就流下了眼泪。
树根是树木记录时光的证明,根雕,则雕刻了时光。沉浸在根雕的世界中,满常鹏成了不问世事的“根痴”,吃饭在想根雕,走路在想根雕,甚至做梦都在想今天的树根要雕成什么样的形状。纵然外人有再多的不理解,满常鹏却无怨无悔。
乐在其中
手上功夫
对话先贤
梦想家园
未来艺术品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曹俐通讯员田志强在第二十三届省运会期间,金乡县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将承办篮球和自由式摔跤比赛。2月28日,记者跟随省运会...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