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郭超
近日,记者登上嘉祥县满硐乡辖区内的关山,曾经满目疮痍的荒山野岭现在已整齐有序、生机盎然,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树摇绿闪翠,格外精神。满硐乡徐村8位村民齐心协力,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关山实施生态修复,他们把滴滴汗水和款款深情倾注给山上的一草一木,努力共圆一个绿色的梦。
曾经的“花果山”、“金银山”毁于一旦
据徐村的老人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山一年四季满目葱绿,夏秋季节花果飘香,山鸡、野兔经常出没,是老百姓休闲纳凉采摘的好去处。到了九十年代,一些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把关山当成了发家致富的“金银山”,干起了开山锯石的行当,村民们一哄而上,全村1000多户有80%从事石材行业,每20平方米石塘就有一户在开采,关山的山石资源面临着被瓜分殆尽的局面。
开山打石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整个村庄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粉尘中,房屋、树木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坑洼不平,“晴天洋灰路,阴天水泥路”。村民们大都灰头土脸,像刚从面缸里爬出来的“面人”,出门时大家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围上头巾、戴上口罩和眼镜,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看上去就像一个个侠客。
8位村民让关山再披“绿装”
嘉祥县以“控采、绿化、控源、治乱”为重点,从2010年至2012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对山区实施了封山禁采,封山65座,其中,关山在2012年6月被封禁。“关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了,为什么不能再‘造\’一座新关山,像过去那样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呢?”徐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这座荒山、绿化这座荒山,把它打造成一个花果山、金银山,成为全村村民共同受益的“绿色银行”。
当李永志试图邀请其他村民和他共同开发这座山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谁都知道,投资荒山,周期长、见效慢,万一失败了,投的钱岂不打了水漂?但是,龚汉平、龚汉伏、徐云华、徐长申等8位村民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开发关山的团队中,他们决心用辛勤和汗水使关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关山再披“绿装”。
李永志等8位村民承包荒山1300亩,先期投资500万元,启动了他们的圆梦计划。从去年6月份开始,他们动用铲车9部、挖掘机4部、运输车辆30辆,着手清理山土中混杂的石块,对石塘坑实施回填土,对高低不平的山坡实施整平。到今年3月份,关山西坡终于被整修完毕,达到了绿化标准。他们雇佣本村50余名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共栽植果树3.3万棵,其中桃树3万棵,梨树、杏树、核桃、橘子、葡萄等果树3000棵。李永志等人实施了覆膜技术和滴灌式、喷灌式浇水法,既节约了水源,也利于果树成活。实践证明,关山的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目前,关山打深水机井一眼,建设10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铺设滴灌管道15万米、主管道3000米。
“既是造福百姓,也是在以一种赎罪的心态去还愿”
为了绿化关山,李永志等人可没少出力流汗。冬天,他们冒着北风,指挥挖掘机按他们的要求挖成需要的样子。栽树时,他们必须靠在山上,以免栽的树木不符合标准要求。
为了防止树苗被小孩拔走或牲畜糟蹋,他们经常吃住在山,山下400米处就是他们的家,可他们愣是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徐云华说,山在他们这一代毁了,就要在他们这一代恢复过来,他们开发这座荒山,既是造福百姓,也是在以一种赎罪的心态去还愿。
李永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桃树三年以后开始结果,从第四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按1棵桃树结100斤果子,1斤果子按2元计算,3万棵桃树可收入600多万元。只要成功了,就能增加群众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满硐乡南10公里的金乡县有一个10万人的北城社区,如果每年有1000人来这里旅游,假设每人消费500元,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面对未来,李永志等人的“野心”很大,他们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加强山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环山公路5000米,沿线栽植名贵花木;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开展自行车骑车比赛活动;利用开山打石残留的悬崖峭壁,建立攀岩项目。桃花盛开时节,像泗水那样举办桃花节;果实成熟的时候,举办采摘节;搞好山体发展规划,等条件成熟的时候,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发展旅游观光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张芳通讯员辛全秋汪天娇8月26日上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的病房内,两位刚刚生产不久的贫困母亲抱着两对新生的双胞胎婴...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