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乡县体委广场,每天清晨、傍晚都会出现这样一位老人,他右手拎着水桶,左手拿着自制“毛笔”,在广场的石板路上,以水为墨,以地为纸,“挥毫泼墨”。他就是朱守庆。
“笔头是破旧的沙发垫,笔杆是普通的塑料管”
“笔头是破旧的沙发垫的,易吸水,不容易散。笔杆就是普通塑料管,接口是我用废弃的饮料瓶做的。”朱老先生介绍,他手中这个近一米的“巨笔”是自己动手做的。“以前都是在家里写,写在纸上面。现在家中存放的纸张不计其数。”朱老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才与广场“结缘”。“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找到一项即锻炼身体又能写书法的活动就好了。”就在朱老先生一筹莫展时,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他高兴不已。
就这样,朱老先生拿着自制的“巨笔”,手提一桶清水,开始在广场上“挥毫泼墨”,开始了他的地书生活。“年纪大了,有时候也是记不住一些字的具体笔画,刚开始写的时候经常出错。”朱老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练习地书的时候,一些字的笔画不能写到位,被人嘲笑也是常有的。“不懂就不能装懂,虚心学才能进步。”在朱老先生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提袋里,老人掏出一本字帖,“我都是随身携带这字帖,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我就好好看看书,更得看清楚每个笔画该怎样写。”朱老手中的字帖纸张泛黄,老人从拿出字帖到仔细研究,每个动作都小心谨慎,捧在手心里的字帖被视若珍宝。
“行草、草书、楷书、篆书,咱都会”
在采访中朱守庆老人告诉记者,他与书法结缘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朱老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工作后一有时间就坚持练字,退休后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练习书法上。“我原来工作的岗位比较清闲,练习书法的时间比较多,行草、草书、楷书、篆书,这些咱都会。”老人说自己幼时性格活泼,却唯有在碑帖临摹时变得安静。
如今朱老先生是金乡县书法协会的一名会员,体委广场是他的“主场”,每天晨曦微露、华灯初上的时候,老人都会来到体委广场上写上几个小时。“地书适合老年人练,它不仅锻炼身体、修身养性,而且还低碳环保。蘸的是清水,往地上那么一写,既省纸又省墨。”提起地书的好处,朱老先生说不完。
一撇、一捺间谱写着生活的别样音符
当记者与朱老先生交谈时,远处走来了一位中年女士,只见她还未走到老人身边就热情地喊到“朱老今天又来写地书了。”老人也是笑着招呼这位走来的女士,记者询问后得知,这位女士姓李,也是位书法爱好者,由于朱老先生每天早、晚都会在体委广场练习地书,李女士只要碰到朱老先生都会向老人请教些书法问题。“朱老的字写得真是漂亮,每次向他请教后,我都是抽空在家细细的琢磨,可是总写的不如朱老好。”李女士告诉记者,由于最近家里正在装修,特别想向朱老先生求福字挂在自己家中。“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实都渗透在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这些富有艺术性的书法组合之中。”地书老人就是这样在地书中传递着历史,为我们的现代生活谱写着别样的音符。
老人正在“一笔一划”地写地书。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王尊广韩洪波程建国芦山地震的发生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也牵动着金乡县人民特别是广大蒜农的心...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