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记者李朕葳
怀揣创业梦的三个年轻人,辛苦凑了几十万元钱,做了收购蒜薹的生意,原本想靠这些新鲜的蒜薹积累一些财富。不想新鲜的蒜薹进了冷库,当他们再次进冷库查看时,发现新鲜的蒜薹竟变黄、变蔫了,三个年轻人的心也一下子冷了下来。是冷库中氨气泄露?还是自己收购的蒜薹出现了问题?6月12日,记者奔赴金乡进行了采访。
辛苦收货,进库后竟成了“次品”
6月12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在金乡县见到了三名年轻人中的田国庆和魏志刚。见到记者后,魏志刚就拿出了一份与德利源商贸公司签订的蒜薹储存合同给记者看。
据魏志刚介绍,和他合伙的两位朋友都住在与金乡搭界的菏泽市单县,今年5月份,三人合伙在金乡做起了收购蒜薹的生意,这个收购点就选在了离他们存货地点德利源商贸公司不远的位置。收购结束后,经过一位朋友的介绍,他们将收购来的蒜薹储存在德利源商贸公司的冷库中。
可就在存放蒜薹时,他们听到德利源商贸公司冷库中发生了氨气泄露事故,细心的他们将自己的蒜薹被氨气熏到的位置做了标记,以备以后甄别。不久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氨气熏到的蒜薹变黄变蔫了。
与他同行的朋友李小占指着蒜薹储存合同的第二页给记者看,记者看到在合同上著有一条:货物在储存期间,由于保管不善而发生霉变、冻条等现象,保管方应按市场价格进行赔偿。如属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或超过有效存储期而造成货物损坏、变质等,保管方不负赔偿责任。
同货不同库,另一个仓库蒜薹安然无恙
“当时,我们一共五个人参与了收购蒜薹,我和魏志刚、王东旭的蒜薹进了2号冷库,李小占和另外一个朋友的蒜薹进了3号冷库,同一批蒜薹为啥就我们的变黄了呢?”田国庆说。
据田国庆介绍,在他们三人将蒜薹存进冷库的时候,冷库发生了氨气泄露,后经他们仔细检查,所有有标记被氨气熏到的蒜薹都变黄变蔫了。他们怀疑蒜薹变黄是由于冷库中的氨气泄露造成的。
11时30分左右,记者跟随他们来到氨气泄露的2号冷库门前,这时正有一辆大型货车正将其他人储存的蒜薹装车。田国庆几人带领记者来到冷库内,将一捆标有被氨气熏过标记的蒜薹提了出来,拆开包装让记者查看。
记者看到,这捆蒜薹和市场上的新鲜蒜薹有区别,整体发黄,蒜薹头部已经变蔫。
田国庆他们告诉记者,正在往车上装的蒜薹,也有可能被氨气熏过。
进库时蒜薹是否有问题成了“问题”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德利源商贸公司的刘经理,接通电话后,刘经理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外地,没在公司。在电话中,他向记者解释了魏志刚等人的蒜薹变黄变蔫的原因。
刘经理告诉记者,魏志刚几人的蒜薹出现发黄发蔫,可能是收购过程中里面有露水造成的,跟当初公司里的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关系,后来公司见蒜薹价格有所下降,又见几人的蒜薹出现质量问题,已经主动为几人联系了收购商,还提出了冷库存储费减免一部分的方案,但遭到了拒绝。他提出,如果他们对公司的说法有所怀疑,可以进行专门的鉴定。
田国庆告诉记者,他们在收购蒜薹时每斤的价格在1.3元左右,加上冷冻费每斤损失6毛钱,他们不能接受刘经理的方案。他说,现在将冷库内的蒜薹销售,就意味是自己的原因造成蒜薹发黄发蔫,而且这样的蒜薹在市场上销售会不会引起食用者的不适他们不能确定。为此,他和朋友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就氨气熏蒜薹引发变黄的问题上咨询了专家,但专家的答复是,目前山东还没有专门从事这类鉴定的机构,全国都很少。“氨气极易挥发,挥发以后,基本上什么都没了,很难留下证据。”田国庆显得有些茫然。
望着发黄发蔫的蒜薹,货主一筹莫展。
新闻推荐
■记者王乾通讯员苏培银王飞因为开车累了想休息一会,一男子把车停下后竟用气球作“警示牌”,然后进入车内呼呼大睡,金乡交警发现后制止了这种危险的行为。7...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