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本报记者唐首政通讯员薛海波张腾
今年以来,嘉祥县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了“平安周例会”制度。在镇街、村居(社区)成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平安例会,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动态管控,努力做到问题不积压、纠纷不转移、矛盾不升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问题的发生。
及时干预、调解
化解矛盾“死疙瘩”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信访维稳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不仅可以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案件“民转刑”。为此,嘉祥县推出了平安周例会,将基层矛盾化解做到了关口前移,有力维护了该县的稳定,切实解决了群众问题。
黄垓镇朱庄村的袁某驾驶农用三轮车倒车时不慎撞倒一聋哑老人,虽然及时将老人送去医院但还是因抢救无效死亡。老人的两个儿子痛失亲人一时无法接受,表示要一命赔一命,不能原谅袁某。村里调解未果后将情况上报到镇上的平安周例会。
“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平安周例会上研究化解方法,并成立专班,专门到朱庄村走访,在村两委成员、司法调解员、镇综治办工作人员等多方多次的调解下,最终老人的两个儿子谅解了袁某的过失。”黄垓镇综治办主任褚衍富介绍,随后他们又咨询了专业律师,对老人进行了民事赔偿计算。最终,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并承诺不再因此事发生纠纷。
2017年底,嘉祥县在全县推广“平安周例会”制度,从镇街到村居,从服务区到农户,从村委到田间地头,不限“平安周例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将辖区内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在每周例会上进行分析研判、化解,制定调处措施,每周镇党委副书记召集相关人员专题研究解决各村汇总上来的问题,由镇里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调处措施和化解时间,全程留痕,确保问题及时化解。制度施行以来,共收集研判家庭婚姻、房屋拆迁、抚养继承等各类矛盾纠纷809起,有效化解742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以最小的代价
解决源头问题
“此前经过调研发现,很多上访案件、恶性案件,追根溯源都是小问题、小矛盾,只因初期没人管或处理不利,导致矛盾激化,问题发生质变,‘民转刑’的案件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嘉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宫磊介绍,尤其是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借贷、土地确权等看似“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小纠纷,“民不告官不究”,前期没有确切的部门负责,等群众上访或闹上法院、派出所,问题已经恶化了,平安周例会就是整合各方力量,消除部门间的空档。
“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嘉祥县鼓励镇、村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事业的新乡贤、五老人员、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参与到矛盾纠纷调解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生活在当地、活动在当地的优势,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设立镇、村法治大讲堂,引导群众依法维权,通过孝德广场、文化广场、家祠家庙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
据了解,嘉祥县还组织开展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工作,各镇街选配了专职调解员,加强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使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力量介入开展工作。各村网格员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动态更新管理,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及时上报网格化管理中心,分送有关部门限期化解,线下调解与线上化解并行发展,让群众足不出户轻松实现纠纷化解。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尹彤本报通讯员薛海波孙欣2018年12月26日,温度已降至零下,嘉祥县老僧堂镇兰垓村村民靳香菊...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