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南阳画像石·伏羲女娲图》 民国拓本
东汉《嘉祥武氏祠西母阙画像》 民国拓本
北魏《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清代拓本
秦《琅琊台刻石》 清代拓本
东汉《石门颂》 清代拓本
□文梅子路婷
近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隆重开幕,共展出包括明、清、民国时期在内的拓本近三百件,展品内容涉及从殷商到宋元时期的各类金石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孤本。
据悉,该展览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碑帖展,充分彰显了传统金石拓本艺术之美、书法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之美。如此规模空前,内容丰厚的展览,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些金石拓片讲述了怎样的“中国故事”,又展出了哪些珍贵的内容?陕西石刻又在其中占据了怎样的位置……
坚定文化自信
金石拓片:“黑白分明”讲述中国故事
汉字流传的重要载体——拓本,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汉字忠实复制,把祖先的故事、思想,化作全民族的记忆,传播四方,泽被后世;它是人们习字的工具,是学者考据文化的资料,是书法家解构笔画的灵感源泉。崔振宽美术馆馆长崔讯介绍,此次展览以“坚定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为己任,充分挖掘金石拓本的文字学价值、书法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以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一年多来,作为主办方,他们邀请各地碑帖藏家为展览提供展品支持,共征集拓片近千件,经学术委员会反复遴选,精选出近三百件用于展览。其中,明拓4件,清拓192件,民国拓101件。最大展品长9.5米,宽3.8米,涵盖地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始山东,西达新疆。同时,展览以全新的展陈方式让拓本上的文字活起来,通过拓本上的一笔一画,不仅能和国人骨血深处的文化基因相共鸣,讲述中国故事,昂扬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能让记录在拓本上绵延千年的丝路故事传向四面八方。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则表示,取名丰碑大碣是因为“丰”和“大”都是指大、多,本次参展的拓本自殷商至明清近300件,许多都是拓本中的孤品,极其珍贵。该展已获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是西北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展览共分为六大单元,第一单元是金石琳琅,主要是各种门类金石文物,包括青铜兵器、青铜酒器、造像碑和墓志铭等各种金石文物拓成的拓片;第二单元是石门洞开,主要陈列汉中的石门十三品的拓本。在展览单元设置上,兼顾时间线索性、地域性和专题性。圣迹佛光部分,主要展出了从汉、北魏到唐代关于曲阜孔庙、龙门二十品等拓本艺术品;第三单元是碑林聚英,主要陈列来自于碑林博物馆的珍贵拓本;最后一单元是汉字足迹,呈现了自殷商以来的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文字形式,极其丰满和充实……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拓专业委员会主任宗鸣安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介绍:“陕西石刻在中国石刻上可以说是占了半壁江山,这是陕西文化非常自豪的地方。石刻是刻在金石上的历史和中国文化,此次近三百件拓片精品展示可谓史上最大最全,来自陕西省的拓本有近三分之一,并且专门设置了石门洞开、碑林聚英两个展厅展示陕西石刻的历史,这是陕西文化的骄傲。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碑帖展,浏览这些碑拓无异于浏览了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从而可以让观者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感悟到拓本中蕴含的文化之美。”
汉字足迹:讲述中华民族的文字史和书法史
展品珍贵多维阐述拓本信息
著名古籍碑帖专家拓晓堂认为:这应该是目前为止第一个国内最专业的碑帖大展,对于碑帖艺术的研究和收藏将是一个巨大推进。
此次拓片展,无疑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字史和书法史。
此次展览汇集众多藏家藏品,这些藏家对原石已残毁的拓本,尤其勠力搜集,不遗余力。原石已毁的《刘平国治路颂碑》之清代旧拓、原碑破坏甚烈的《高贞碑》之清拓、一九五一年毁于火的《赵宽碑》之民国拓本、20世纪30年代遗失的《三公山之碑》之民国拓本等,历尽岁月沧桑与世事变迁,仍向公众诉说着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我们祖先改造世界、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凝结在汉字里,镌刻在金石上。千百年来的碑刻与拓本,记录了汉字一步步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日月之形,鸟兽之迹”,汉字由原始象形,向成熟抽象的文字系统发展。字形愈发简化,书写愈发便捷,词汇量愈发丰富,文化也愈发厚重。在这个过程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不同的章法、用笔,各异的气韵、姿态,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表达了书家的性格,连缀起来,便是汉字步步前行的史诗。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主要指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此次展出的商《甲骨文》民国拓本,极具史料与文字学习的功能。琅琊台刻石是最为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此石为李斯听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坠入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所见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器。”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全文共655字。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此次展出的东汉《石门颂》清代拓本结字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镌立于唐建中元年(780年),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而立。颜真卿撰文并书,李阳冰篆额。碑高3.38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此为颜真卿72岁时所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此次展出的颜真卿《颜家庙碑》清代拓本,可谓颜体这一个风格的代表。
金石琳琅:走进金石学
展现拓印工艺的勃勃生机
旧时所谓金石,主要是指古代铜器和碑刻。金石学所有门类,几乎都离不开拓印技术的介入。凡是金石文物集中的地方,少不了发达的拓印工艺。擦拓、扑拓等基本拓工,套色彩拓、全形拓等多种技术应用,让拓片承载的信息更准确丰富,增加了拓片的种类和价值。与之相伴的,是拓印对象的拓展。从平整的石碑、墓志,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碣石、摩崖,乃至青铜器、画像石、甲骨,依靠拓本广为传播,这让人们更加方便地追寻欣赏九州各地的金石遗存。
此次展出的近代拓本东周《提梁壶》全形拓,系用模板法拓制,此种拓法系民国全形拓高手长安李月溪所创制。全形拓,又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完成,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要求拓技者熟悉素描、绘画、拓工、剪纸等技法。此拓法初始于清末,渐失于民国后。
朴茂华兹的瓦当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灵。秦汉瓦当融书法、绘画、工艺和雕刻于一身,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旧时瓦当鉴藏以其悠远古朴的美学特质而多局限于少数文人士大夫之间,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昌明,瓦当鉴藏已经走入千万大众之中,瓦当拓本题跋张挂已经成为时尚。此次展出的近代拓本秦汉《瓦当四条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唐代棺椁上常常雕刻有生动的仕女形象,是古代线刻画的经典作品,此次展出的近代拓本唐《线刻侍女图》,更以不同颜色槌拓仕女五官、服饰,堪称彩拓精品。
碑林聚英: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千年积淀
石门洞开:镌刻经历与情怀
作为中国石刻收藏的故乡,西安碑林博物馆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收藏碑石墓志造像石雕4000余件,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涵盖儒、释、道诸家思想,特别是年代有序、流派纷呈的历代碑刻书法艺术令每年数十万中外学人、游客流连忘返,是世界知名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其中,《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县,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该碑原石已不在,宋时覆刻有两本,一本在山东邹城县,一本在长安碑林,即民国拓本秦《峄山碑(长安本)》。金石界素以长安本较有生气,故被世人所重,此次也在展出之列。
东汉永平四年(61年),汉中石门隧道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开凿的山体隧道,连通了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处天府之地,引来了无数后来者的追思感叹。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将后世修缮、怀古的经历和情怀镌刻在石门附近的石壁上,其中书法成就最高者,被后人总称为“石门十三品”。十三件作品上溯汉魏,下至两宋,皆为历代摩崖的杰作,此次展览也展出了这批作品的精品拓本。
清代拓本东汉《石门》,原刻竖于石门北口外,汉隶大字摩崖,东汉永平四年(61年)刻,高1米,宽47厘米,其书法成就堪称世之瑰宝。清代拓本东汉《玉盆》,汉隶大字摩崖,属褒谷摩崖石刻,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以北的褒谷褒河两岸,时间始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原刻于石门南三里许褒河水中一巨石上。该石中凹边高,酷似盆状,色白如玉,故名“白玉盆”,右行横书,高63厘米,宽103厘米,传为汉刻。清代拓本三国《衮雪》,原刻在石门水库大坝下方的河中一块巨石上,水流此处浪滚水激,状如“衮雪”。摩崖高50厘米,宽125厘米,右行横书,右侧刻隶书小字“魏王”,传为三国曹操书。曹操一生以宰相自居,未曾称王,“魏王”二字据考证应非曹操所书。
圣迹佛光:文人精神世界的入世与出世
彼岸荣耀:丧葬和佛教文化
冯友兰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入世与出世,可谓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两大主题。从藏于曲阜孔庙和洛阳龙门的经典石刻拓本中,有个人功业的纪念、子孙孝行的感怀,也有感受寄托神佛、寻求救赎的愿景。这些拓本,被文人供在案头,出世与入世的思辨,凝结在对一笔一划的端详领悟中。
此次展出的东汉《礼器碑》清代拓本,原刻又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碑身高1.5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的重要作品之一,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此次展出的北魏《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清代拓本,原刻简称《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并与《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三种造像记合称为“龙门四品”,是龙门石窟200余种北魏时期造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用笔方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庄重稳健,为二十四品之一的代表作。
“生死亦大矣!”对于彼岸世界的讨论和想象,是人类文明的终极考问。古人往往希望将此岸已经获得或求而不得的荣耀,带到彼岸世界中,寻找灵魂的慰藉。无论是两汉画像石上的神仙世界,还是佛教造像背后的禅机,都在回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记载着个人沉浮、家族荣辱的墓志,则回答了“我是谁?”
石壁上的神仙往圣、墓主人的家族事迹、神佛护佑的极乐世界,给现世的人们指出通往彼岸的荣光。这些拓片或许已经不能向今人解答终极的考问,却能从一个角度,折射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此次展出的东汉《嘉祥武氏祠西母阙画像》民国拓本,原刻为武氏祠西母阙为重檐四阿顶复体石阙,阙是我国古代宫殿、府第或陵墓前面门道两侧的一对高层建筑。嘉祥武氏石阙和武氏祠堂为同一建筑群,建于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位于山东嘉祥县纸坊镇武宅山村北,武氏家族墓地的大门,此为武氏祠西母阙旧拓。
新闻推荐
我的红太狼老妈草堂小学三年级一班张晴萱我正拼命思考着一道解答题,突然,电话手表的铃声“嘟!嘟!”地响起。我一接,原来是同学打来的电话,约我去游乐场玩呢。我一听游乐场,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加快了3倍的...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