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前,莲花湖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开放。每逢天气晴好,公园内游人如织,已成为达城市民休闲观光的热点景区。
随着莲花湖湿地公园的开放及后续建设的加速推进,莲花湖库区及周边区域已成为达州热门地段。莲花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其中库区水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公园内规划游步道22公里、骑游道7公里、景观路7公里,实施山、水、路提升打造。根据规划,莲花湖库区及周边区域将以文化为内涵、生态为基础、旅游为核心,打造为文化内涵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体验多样、老少皆宜的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广大市民提供锻炼、休闲、观景场所,大大提升达州人居环境。
近年来,达州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克服重重困难加快塔沱片区等旧城改造和中心城区缓堵保畅、“三化”工作,全域推进“五治”工程,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宜居度不断提高。今年,达州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塔沱、南坝、川鼓等片区棚户区改造,确保全市实施棚户区改造2万户以上;纵深推进缓堵保畅和“五治”工程,启动快速通道升级改造,凤凰山隧道建成通车。同时,加快建设市级云计算中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如今的达城,高楼鳞次栉比,街边绿荫休闲小广场比比皆是,每到夜晚,璀璨的灯光将城市轮廓勾画得分外妖娆。
不仅是质的提升,量的变化也显而易见。达州紧紧抓住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大机遇,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通过深入实施主城带动、统筹城乡战略,系统推进“五桥六路七大新区”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主城区建成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95万,“双百”型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017年有望建成9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2018年将实现“双百”目标。
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立足产城一体,放手支持县城发展,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县城”建设,推动大竹、宣汉经济总量早日进入300亿元量级;推进大竹撤县建市和宣汉行政区划调整。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完善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集聚吸纳能力;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确保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四好村”。
□本报记者 付勇
莲花湖湿地公园
广大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
建设中的金南大桥
汇聚决胜合力 负重追赶崛起
——达州市改革发展扫描
在四川东北部,有一个山地面积占了70%的地级市,她拥有一张张闪亮的名片:“中国气都”、“巴人故里”、“红色达州”。她,就是达州。
达州是一个山川秀美、文化厚重的资源富市,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形成立体覆盖。达州资源优势独特,普光气田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川气东送”工程起点,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石膏和硫磺生产基地。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产业体系。近年来,达州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跨入全省“千亿俱乐部”后保持了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17.3%。
(一)
2016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考验下,达州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化解过剩产能等多重压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州认真贯彻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省政府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措施,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统筹抓好全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总体上看,达州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转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民生转优”的较好局面——
2016年,全市GDP实现1447.1亿元,增长7.5%,及时踩住了2015年以来经济过快下滑的“刹车”,经济运行回归到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增长12.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较上年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五年来首次超过预期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30.86亿元,增长9.3%,总量居全省第四、增速居全省第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61.7亿元,增长13.3%,总量居全省第五、增速居全省第四;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4.7亿元,增长8.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6016元、11718元,同比分别增长8.9%、9.6%。
及至今年一季度,全市十大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回暖”,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出“五升一平四回落”的特点。其中,GDP增长7.8%,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5%,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9亿元,增长16.3%,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07亿元,增长10.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4亿元,增长13.9%,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一产业增加值49.99亿元,增长3.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5元,增长8.8%,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5元,增长9.6%,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七高三低”有喜有忧。表现为,第一产业增速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速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GDP增速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
稳只是基础,进才是关键。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达州来讲,能否在这一年稳住经济增长、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至关重要。手段在哪里?达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制定的“12335”总体要求为达州未来5年科学发展作了通盘考虑——“1”,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2”,即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两个定位;“3”,即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三个工作取向;“3”,即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5”,即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
“12335”总体要求有奋斗目标,有明确定位,有战略部署,还有具体措施。只要全市上下努力同心,紧紧围绕“12335”总体要求奋斗,就能保持住“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困难和挑战共存,机遇和转机并行。站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重大当口,适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四川“五大经济区”规划全面实施的难得机遇,2017年,达州市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GDP增长7.5%以上,力争达到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5%,力争达到9%、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
(二)
蓉城四月,春光灿烂。众多中外知名企业集聚蓉城,“2017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盛大举行。借此东风,达州市开展了系列高质量、高效率的投资促进活动,与多家知名企业撞出了合作“火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64个,投资总额447.39亿元。
签约项目紧紧围绕一个“千亿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两个“百亿产业集群”——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三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和建筑产业而展开,签约总量领跑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占全省和川东北经济区的8%和26.4%。其中,签约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达7亿元,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项目占总投资额的82.2%。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客商是“船”,资金是“风”,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是借“船”乘“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破浪前行。2016年,达州市纳入省1000个重点签约项目44个,投资总额394.7亿元。截至目前,已履约项目43个,履约率97.72%;开工项目43个,开工率97.72%,到位资金210.11亿元,资金到位率53.23%。
2017年,达州启动实施了“制造业招商突破年”活动,以“项目落地见效”为考核评价标准,聚焦主导产业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围绕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发展,储备重大产业招商项目67个,投资总额966亿元。其中,已开展初步对接21个,正在洽谈17个,签约推进29个。二是细化招商激励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制鞋六条”、“健康家电五条”、“电子信息十条”等政策激励措施,激励社会资本投资达州,有力推动了四川曦虹电子、深圳兆纪广电等企业落户达州。三是精心准备平台招商。除积极参加川商返乡发展大会和2017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外,还精心筹备第二届“达商大会”和“全球川商达州行”等特色投资促进活动。
下一步,达州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招商突破年”活动,重点围绕区域协作和新兴产业,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渝洽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大力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跟踪抓好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和达产投效工作,借力加快达州经济发展。
(三)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全市出台了84项改革方案,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搭建,但改革成效总体还不够明显,今年能否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抓住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在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上取得突破,至关重要。”2016年,达州审议出台了32个专项方案,一系列改革举措逐渐落实。包括着力深化农村专项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完成;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34户停产、破产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79.14亿元,川环科技成功上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再次取消34项行政许可事项,市本级审批事项减少至224项。实施科技创新“3215”工程,成功组建微玻纤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达到50%;细化“创业四川”部署,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条措施”,新登记市场主体2.39万户,总量达17.3万户,创历史新高。
2017年是省委、市委确立的“改革落实年”。达州市各改革责任主体分别签订改革责任书,立下改革“军令状”,围绕“5个100%”,要求专项改革方案按时对接100%;《实施规划》确定的年度改革事项完成100%;84个已出台专项改革方案推进100%;完成近三年来52个专项改革方案任务并销账100%;85项中央和省市县重要改革试点示范项目落地见效100%,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尽管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达州经济走出了一条向好向上的弧线。迈步“十三五”,700万巴渠儿女将砥砺奋进,阔步前行,在改革的浪潮中高歌远航,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付勇
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魏兴高速互通立交
幸福美丽达州的“民生答卷”
——达州市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莲花湖畔的达州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向着远方飘荡;风景如画的塔沱滨河公园内,市民们沉浸在“漫步绿茵之间,惊叹达城巨变”的幸福之中……
不少细心的市民朋友悄然发现,如今的达州,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正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已件件实现,正如市委书记包惠所说:“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从人民群众所盼、所急、所忧的民心实事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放在心上,围绕民生导向,强化决策部署。由于地方财政财力紧张,各级坚持在行政开支上捂紧“钱袋子”,把有限的公共财政支出主要投向民生领域,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民生实事。据统计,去年达州各项民生投入达到255亿元,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70.9%。
达州还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稳定多元的民生投入机制、灵活务实的政策完善机制、常态联合的督查督办机制,扎实抓好民生工程及民生实事工作。2016年,全市9项民生工程、17件民生大事全面兑现。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是由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小事累积而成。去年以来,达州共改造棚户区及农村危房3.7万户,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516万人次,新增养老床位2560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启动绿化达州行动,完成营造林29.6万亩,新增森林632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出口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9所,主城区达州嘉祥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通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搬迁入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规划馆、工青妇活动中心等建成开放。
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重大传染病防治切实加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办医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达州市体育健儿首次夺得残奥会冠军,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和残运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州还以“五治”(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三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较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达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将扎实推进9项民生工程,着力办好全市17件民生大事和中心城区10大民生实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目前,达州新机场、营达高速、巴万高速、南大梁高速、成南达高铁、铁山森林公园、巴山大峡谷景区、14处公共停车场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已经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推动发展。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接力建设,夯实着幸福美丽达州的建设步伐。700万达州人民有理由相信,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州必将以更加务实拼搏的精神、众志成城的斗志,在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罗丹
塔沱航拍图
新闻推荐
29位初中名校校长今起轮流坐镇成都商报视频直播间 等你来提问
这是异常强大的直播阵容,几乎囊括了成都最优质的公、民办初中名校;这是最具亲和力的交流方式,看校长们如何打破严肃形象,化身亲切“主播”。今日,成都商报“初中名校校长面对面”视频直播间在家长们的...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