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继甚在广元创作书画作品
耿忠平·文本报记者王彩华·图
艺术家名片:江继甚,1963年出生于山东嘉祥,自幼酷爱金石书画、诗文。书法篆刻受刘孟嘉、于太昌先生启蒙。后拜师韩天衡、李刚田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山东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历年来,发表金石书画、篆刻作品500余件,论文50余万字。2000年后,专心从事汉代画像石及金石学的研究、文化产业开发工作。2006年受聘到杭州师范大学汉画馆副馆长,专职从事金石研究工作。其作品多次入国展,并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篆刻艺术展览金奖。
阳春三月,著名书画家江继甚应书画界朋友之邀来到广元,并在南河片区的“知鱼斋”进行书画创作。
江继甚出生于山东嘉祥,这里素有“汉画像石之乡”之美誉,著名的汉代武氏墓群石刻就坐落在此。他父亲原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受家庭熏陶,继甚自幼被深沉宏大的汉画像石艺术吸引,那具有金石味的古朴线条,画像石的艺术技法、形式以及风格,成为他书法篆刻创作中的灵魂。
江继甚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在《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书法》、《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书画、篆刻作品500余件。他走遍大江南北拜师学艺,不摹其迹,只师其法,凭着自己的天资悟性逐步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他攻读历代书论、美学、哲学以及两汉文化研究等著作,潜心于传统的学习研究,下苦功临习历代碑贴、临摹秦汉印,广取百家,以篆隶为格局,以大篆见筋骨,形成了朴茂峻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江继甚上世纪80年代初学习书法和篆刻,他潜心于秦汉之间,坚守传统,重在心师,沐浴时风,以自己的性格和审美取向作为艺术探索和研究方向。他认为书法、篆刻和汉画像石虽有大小和形式上的区别,但其内在的艺术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故而他以印人的眼光来研究汉画像石,又用汉画像石艺术来滋润书法、篆刻创作,使之左右逢源,相辅相成。在创作中,他自觉将汉画像石的意趣融入其中,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在浓郁的金石气息中,彰显着雄浑奔放、厚重质朴、恣肆灵动的艺术个性。
从1985年起,江继甚涉足汉画像石研究,或荒郊田头,或旧祠残壁,只要得知哪里有汉画像石,他就拿着工具怀揣干粮赶去,拓下图案作为研究数据。30多年来,他几乎跑遍全国大部分汉画像石出土地,走访国家和私人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拓片,先后出版《汉风楼藏汉画像石选》、《名人题汉画像石选》、《走进汉画》等10余部专著。他还发表了大量论文,作品10余次入选全国级专业大展,书法篆刻作品也从县市级到省级,逐渐步入国家级大展。
2010年,江继甚主编的《济宁汉画像》上下卷编辑完成。11月在西泠印社秋季雅集上,他以最高票被吸纳为社员。西泠印社的刘江老师为他《印坛点将——江继甚》作序时写道:他最新的篆刻,从形式上,印面构成的篆法、章法、刀法,既能承继传统又在不断的创新。字法是一个篆刻家应有的基础和胆识,他从商周先民的青铜铭文到秦汉刻石,多借鉴汉画像石的线条以及汉画的构图,求自然朴拙之气象。他既能处险不惊,又能平正出奇,从古陶古玺中寻找天然的信息。敲边作残,来求古玺印的斑驳腐蚀之效果,尝试汉陶印天真烂漫之趣味,把汉画像石中稚拙厚重、粗细简练运用于方寸之间,大处拙朴厚重,细处力求精微。用刀上大胆细心,准确中求生动,老辣纵横,淋漓尽致,汉代画像石不仅提高了他的学术水平,而且对书法篆刻的思想、行为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江继甚取得的艺术成就,除了刻苦磨练外还与他的人品密不可分。他为人襟怀坦荡,正直豪爽,真诚对待朋友。他始终牢记自己是棵扎根于泥土的树,要从生活和艺术中汲取养分。他有坚定的信念,对生活热爱,对艺术追求。这就是继甚,滔滔有声的大江。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从业经历:2016年4月加入中国人寿,现为中国人寿嘉祥支公司组经理。从业格言:不忘初心,砥励前行。荣誉成绩:2016年7月,获得县公司“决战决胜捍卫荣誉”一等功;2016年10月...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