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报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本报记者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乔明高震
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力。近年来,济宁市文广新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扩大受益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为目标,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加强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拓展内容等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们进行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5月4日,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孙爱民告诉记者。济宁市2014年度文化生活方面群众满意度在全省位居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今天,济宁文化的“种子”已撒播基层,而文化惠民工程就像一股股暖流,滋润在济宁人民的心田,温暖着群众的心灵,成为凝聚政府和群众的精神纽带,为济宁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善设施
让群众开展活动有场所
杂技在济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立60余年的济宁市杂技团凭借着鲜明的孔孟文化印记获得了众多国际大奖。但近年来,杂技团的发展却遭遇“硬伤”:教学排练的场地简陋狭小,严重限制了团队规模和发展。2013年底,济宁市启动了总投资近2亿元、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的济宁杂技城项目,具备杂技排练、文艺演出、教学会议等功能。
城市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农村群众同样需要文化滋养,文化惠民必须城乡统筹兼顾,搭建文化服务平台更不能厚此薄彼。2012年,济宁市在“农民文化节”和“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历时3年多的建设,济宁依托广场绿地、村级文化站、文体广场,共搭建“市民大舞台”及“百姓大舞台”5000余处,登记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20余万人。
从不好意思当众“唱唱跳跳”,到如今洋溢在舞者脸上的从容自信,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已然被唤醒。目前,济宁市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152个镇街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建成农村(社区)文化大院5559个,农村文化广场4592个、农家书屋5800余个。至此,济宁建构起完整而系统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济宁又紧紧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结合文化***工作,把弘扬儒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之中,2016年全年扶持建设100处农村文化大院、100处农村文体小广场,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文化惠民工程要弄清劲往哪里使、事往哪里办、钱往哪里投。‘惠什么\’‘怎么惠\’要看群众的‘脸色\’,接受群众评判,让群众说了算。”孙爱民说,要做到“真惠”、“实惠”,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真正把实事办到点子上,办到群众心坎上。
种文化
让文化惠民融入文化民生
2月29日,2016年“千场大戏进农村”活动的首场演出在嘉祥县马集镇文化广场拉开帷幕。通过3年多的努力,“千场大戏进农村”已累计演出6000余场,基层行政村或社区演出覆盖率达到84%,充分体现了市直专业艺术院团在文化惠民演出中的龙头作用,在全省17市中走在了文化惠民的前列,逐步向省“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迈进,“千场大戏进农村”逐步成为济宁基层人民群众家喻户晓的文化惠民品牌。
“如果不下基层,我们永远体会不到农村群众是多么渴望文化的滋养。”山东梆子剧团副团长吴肖华告诉记者,梆子戏等传统戏曲在农村很受欢迎,可在惠民演出启动之前,基层民众几乎看不到市直专业院团的演出。吴肖华感慨,他们对戏曲的热情、对待演员的欢迎程度超乎想象,让她非常感动。
“文化惠民活动启动前,我们为什么不下基层?不是不想,是不敢。”吴肖华解释,专业院团要靠演出自己养活自己,喜欢看戏的群众对于演出费用又承担不起,造成了想看戏却看不成戏的局面。而“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活动实行“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并由市、县两级财政对承担惠民演出的市直和县市区院团分别给予演出场次补贴。“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活动2013、2014连续两年被列为济宁市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2015年又被列为市民生保障线的重要内容,2016年,再次被列为济宁市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这演出队今天来了明天走,这空暇的时间怎么办?济宁市积极探索,力求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把群众从台下推到台上,极大繁荣了基层文化。据了解,济宁通过开展“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不仅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还积累了一大批系统内外的文化志愿者。全市形成了一批以离退休工作者、大学生等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带动作用,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方面已成为主力军,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全面、广泛的人力保障。
点石成金
惠民工程让群众得实惠
5月12日,在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济宁展区,旨在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曲阜尼山圣境、曲阜文化国际慢城项目、孟子彩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浓郁的孔孟儒风吸引了大批参展商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济宁在本次文博会上共推出78个文化产业项目,项目涵盖传统文化开发、文化科技融合等。
“产业项目的异军突起使济宁文化产业呈现集聚集群的发展态势,人们也不再小觑这一过去的产业短板了。”孙爱民评价。截至目前,济宁市市级重点文化企业达到36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8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1家,省级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15个,全省文化企业30强3家,省级以上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基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48.01亿元,列全省第5名,占GDP的比重为3.89%,列山东省第4名,预计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60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4%,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济宁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
文化的发展最终都要服务群众生活,文化大繁荣就是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金乡羊山镇街道曾被老百姓戏称为“全世界最长的街道”,该镇东三村村民王长来向记者讲述了原由:“以前我们镇上成天粉尘铺天盖地,在街上从东到西一路下来头发都白了,所以就成了远近有名的‘长街\’。”老百姓戏谑的话语道出了生活环境的恶劣。2009年,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把羊山镇居民从粉尘和臭气中彻底解救了出来。王长来感慨:“我在这住了50多年了,家里还从没像现在这样亮堂过。”
新闻推荐
本报嘉祥讯6月30日,国网嘉祥县供电公司梁宝寺供电所成功处理了线路走廊内的所有树障,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线路安全运行的“线下树”问题。为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该...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