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把自家小院里的屋子当做义校教室。在嘉祥县万张镇接骨张村,村民张文明几乎是全村人的“老师”。张文明今年83岁,是一名有着32年执教生涯的退休教师。从1950年起,当时年仅19岁的张文明就开始在自家小院里办夜校,他义务讲授,不收村民一分钱。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至今,从张文明的小院“义校”走出来的乡村文化人有1000余人。如今,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
扫盲:
教会村民认字儿和算账
3月17日,记者在接骨张村发现,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名字:怀旧巷、感恩巷、孝顺巷、宽厚巷、幸福巷……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很难想象,1950年的接骨张村村民基本不识字。这一年,村里的生产小队要找一名会计,可是谁也胜任不了,因为大家不识字也不会用算盘。这深深刺激到了当时正在上学的张文明。他意识到,必须给村民“扫盲”。
1950年,张文明的义务夜校开班了。据张文明回忆,当时整个教室座无虚席,来上夜校的村民既有比他大很多的老叟,也有八九岁的孩童。村民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更加坚定了将夜校办下去的决心。接骨张村村支部副书记张克兰告诉记者:“多亏了文明大叔在夜校时教村民学算数,我们各个小队才能找到会算账的人,文明叔堪称‘当代武训\’。”
据介绍,从1950年至今,张文明总共办了5期义校。每次时间都在3年左右,中间略有停顿。每次的课程设置都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调整。前两次以扫盲为主,主要教村民识字和算数,第三次以道德教育为主,第四次以中小学生辅导班为主,第五次以花鼓戏文化传承为主。多数情况下,张文明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全年开课。
育人:
小教室考出20多名大学生
张文明家小院儿的南屋是他给村民上课的教室。在这间刻满岁月痕迹的教室里,记者看到,墙上的英文字母依稀可见,汉语拼音音节板板正正地贴在墙上。
2007年到2010年期间的周末和寒暑假,张文明在这间教室开办了中小学生义务补习班。这是张文明开办的第四期义校。周围十余个村庄的中小学生都来这里接受张老师的辅导。
据村民刘振英介绍,就在这间教室,在张文明的辅导下,已经考出20多名大学生了。现在,从统计局到农业局,县里很多部门的领导和职员都是张文明的学生。
如今,每到周末,张文明的小院里总会传来一些小朋友的欢声笑语。他们把自己不会做的作业拿来请教张爷爷,张文明则不厌其烦地为孩子辅导功课。在小朋友眼里,张文明爷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平易近人。他开设的公益书法班培养出了在全镇书法比赛第一名的学生,乒乓球班的学生也在2009年嘉祥县乒乓球比赛中拔得头筹。
申遗:
为庄户剧种留好“种子”
在接骨张村的历史上,花鼓戏这个剧种一直就有。用张文明的话说,花鼓戏是接骨张村的“瑰宝”。然而,近年来,懂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张文明意识到,保护花鼓戏迫在眉睫:“花鼓戏能够活跃乡村社会,能够给农村老百姓带来欢乐。现在,解决粮棉油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定要留住这块能给村民带来欢乐的‘精神面包\’。”
2012年,张文明的第五期义校开课了。这次的开课主题是:花鼓戏的传承与表演。这一年,张文明发起成立了接骨张村花鼓剧团,自己编写戏词上万字,还自掏腰包1万余元购买了锣鼓、服装等。现在,每天晚上,接骨张村的花鼓班都正常开课,讲腔调,讲韵律,讲戏词。该村剧团已经代表嘉祥县在全省各地义务演出200余场。花鼓班也培养出了13名专业花鼓艺人。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张文明花了半年时间搜集花鼓戏的材料,访问会唱戏的老艺人,最后写成了31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目前,已经报送县文化局。张文明说:“花鼓戏是接骨张村的文脉,不能失传。我们要留好‘种子\’。”
新闻推荐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序号标称生产企业名称标称生产企业地址被抽样单位名称被抽样单位地址食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生产日期/批号不合格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值1山东好禾油脂...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