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莲(左三)和婆婆、丈夫在院子里拉家常。□本报记者尹彤本报通讯员张恒梅
吃过晚饭,与往常一样,嘉祥县卧龙山镇汪楼村村民田福莲陪着90岁的婆婆在院子里聊天。“婶儿,明天你想吃点啥?包饺子咋样?”
“行,吃白菜素的吧。”婆婆李谷氏乐呵呵地说。
就在离小院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个石头亭子,里面的石碑上刻有“懿范坎钦”四个字,附近村的人都知道,这个碑是为了田福莲而立,因为她对四位老人的孝道,也因为她把整个家经营得父慈子孝,和睦共荣。
儿媳妇和闺女一个样
田福莲今年69岁,比丈夫李生祥大一岁。李生祥在17岁时过继给了大伯,是大伯帮李生祥娶的媳妇,按老规矩,田福莲要喊伯父伯母为爹、娘,喊李生祥的亲生父母为叔、婶。虽然叫法不同,但对田福莲来说,四位老人都是长辈,是公婆。
21岁的田福莲嫁进李家没几年,已近古稀的大伯就开始卧病在床,当年家里条件太差,冬天取暖都没有柴火,只能靠田福莲捡点棉花壳当柴火。为了暖床,她就捏个泥火盆,放在烘篮里,给伯父烘烘被窝。天太冷时,怕凉着老人,暖脚、收拾大小便这些活儿,田福莲都是在被里做。“俺爹说,你毕竟是个儿媳妇,这样做不好。我说儿媳妇和闺女是一样的。年轻的不能笑话老的,不然就是不孝。”田福莲说。
患有糖尿病的伯母身体不好,伯父去世后,照顾伯母就成了田福莲的重点。因为伯父去世,伯母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不如意时就会啪啪打田福莲几下。田福莲不恼,反而笑嘻嘻地说,“我背上正痒,一砸倒好来。”这一笑,伯母的怒气消散了,反而心疼起她来。“俺娘其实很心疼人嘞,要是哪顿饭我没吃好,她都不高兴。”田福莲笑着说,“俺家的老人都心好。”
为了让老人吃点好的,田福莲每天挎一篮子鸡蛋,步行几十里到济宁去卖,一个鸡蛋能赚两三分钱,赚的钱买俩馒头给老人吃。路上饿得厉害,田福莲就对付两口窝窝,要两口水喝,她的胃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
在照顾伯父伯母的期间,李生祥的亲生父亲患了胸膜炎,田福莲也得经常去照看。三位老人都去世后,按说田福莲可以好好歇歇了,可她却又动了心思,把李生祥的母亲李谷氏接了过来。李生祥已经出了门槛,按照农村的习俗,田福莲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了,但田福莲还是把老人接过来。“我和俺婶做个伴,平时还能话个家常,多好。”田福莲朴实地说,“婶子可疼俺了,家里有老人是福。”
家庭和谐多亏了她
多年来,田福莲对李谷氏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年四季提前准备好老人的被褥和换洗的衣物,怕老人吃腻了东西,主食总买上好几种花样,包子都是买上三种馅的。天气好的时候,田福莲骑着三轮车赶着几十里地把婆婆送到县城去找同龄人唠嗑,下午有点凉意的时候就带着衣服赶过去接婆婆回来。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如今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很健康。一说起她的儿媳,老人总是合不拢嘴,念叨着:“我这儿媳妇可孝顺了。”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花。
“这些年多亏了她,家里才能这么和谐。”李生祥感慨地说,因为田福莲操持得好,他不用担心家里,一直在外打拼。这些年孩子都长大成家了,连他们老两口都有重孙子了,五世同堂,十分和睦。“她胃不好,去年刚做了胃息肉的手术,还有冠心病,这都是当年落下的病根。”李生祥心疼地说。
田福莲在娘家是老小,上面的哥哥都很疼爱她,为了给两个小叔子娶媳妇,她不仅动员娘家的哥嫂给介绍对象,还三番两次从娘家借钱。“当真是长嫂如母。去年,在外打工的三弟回家探亲,临走时在车站当着那么多人给他嫂子磕头。”
谈起为田福莲立碑,村民赵廉军为记者讲述了缘由。2004年,附近几个镇一些热爱文学、曲艺的老同志组成了名为“云艺”的协会,每个月定时在李生祥家集会,除了交流文学上的内容,也分享各地的好人好事。几次集会下来,田福莲对老人的孝顺他们看在眼里,邻居对她的评价他们听在心里。“这模范就在身边嘛!大家伙一商量,干脆按农村的风俗给她立个碑,既是对她的肯定,也能带动大家跟着学习。”赵廉军说,碑就立在田福莲家附近的路边,来往的人都能看到。
40多年过去了,田福莲的头发早已花白,背有点弯了,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让整个家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并且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新闻推荐
□记者尹彤通讯员权尊彦张媛媛报道本报嘉祥讯近日,嘉祥县公安局兖兰路派出所联合刑侦大队经过严密布控,果断出击,成功摧毁了一个流窜盗窃团伙,抓获团伙成员6人。自2013...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