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济宁市公安局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完善创新机制,努力激发全市公安机关基层民警创新活力,鼓励和推广基层民警的“小创意”、“金点子”,并运用到公安实战中,实现公安机关打击犯罪、防范控制、创新治理、执法办案、服务群众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其间,举办全市公安基层技术创新大赛,全市15 个单位13 个警种参加,市局专门拨付5 万元给予资金支持。历时2 个多月,全市共征集技术开发、改造类和技战法、创意警务类项目36 个,评出一等奖5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 10 项、优秀奖若干及优秀组织奖5 个。其中 14个项目被推荐参加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
超快速毒品检测法成吸毒者克星
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毒品在体内代谢很快,含量很少,吸毒后超过三天一般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并有许多嫌疑人不配合取尿液检验,常常使案件陷入僵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局刑科所杨崇俊查阅大量资料,钻研分析毒品代谢机理,通过大量实验和实践,研发了“超快速液质联用法在筛查毒驾人员中的应用”,可以检测到血液中纳克级,相当于正常吸毒者体内含量稀释10000倍。他检测的样本中,一个吸毒者在吸食毒品后42 天后被抓,也被准确地检测出了毒品成分。目前运用该检测方法检测这种特殊案例20余起,无一差错。
易操作速度快 破解毒物密码
近年来,服毒、中毒事件和案件频发,中毒人员中大部分由于无法辨别出中的是何种毒而错失最佳抢救时间,最终导致残疾或死亡。2013年7月9日20 时许,嘉祥县张某送来一中毒人员的血液和现场药瓶。中毒人员正在附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由于不知道药物种类,医生难以制定急救方案。为了确准药物种类,群众到刑科所理化室求救。民警主动放弃休息,快速到达工作岗位,第一时间对药物进行排查,未检出常规毒物,检验工作陷入困境。根据工作积累及对中毒症状判断,中毒者可能是氟乙酸盐中毒,氟乙酸盐是剧毒物质,由于水溶性强,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理化室民警通宵达旦,加班一整夜,成功检出毒物结果,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用了专用药物,第二天中毒人员脱离生命危险。在此案件的基础上,他们认真研究,总结研发出了一种易操作,速度快的检测毒物的方法,通过该检测方法已累计救助中毒群众150余人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公安部信息化局评委全国推广项目。
安全防范“小创意” 解决治安大难题
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观音阁派出所辖区位于济宁市城区东南部,与太白湖区、高新区接壤,地处城郊接合部,又是济宁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区域,辖区老旧小区集中、在建工地林立、流动人口复杂、治安状况严重。为解决治安热点、难点问题,所里领导带头,逐一走访群众,聊天、拉家常,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经梳理归纳,群众反映强烈的没有安全感的问题主要突出在老式小区无人管、防盗装置较昂贵。如何设计一些既少花钱、又能办事的简易防盗装置,能走近百姓家庭,为百姓服务,成为该所重点研究的课题。抱着这个想法和思路,多次组织召开警民议事会、恳谈会,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集思广益、反复钻研、上网查询、试验论证,创意性地推出了20 多个成本低、实用强、易操作的安全防范的“金点子”。其中,“ 平安瓶子”、“家庭防盗插销”、“燕窝锁”、“院落自动闭锁门”等防盗小创意、小发明正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侯宪锋 岳远翔】
新闻推荐
啃口馒头上路,让读者早点看报 本报半臂发行员杨克创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读者
杨克创用半臂熟练叠报投递。岁的杨克创幼时不慎触电失去双臂,但坚强的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认真生活。8年前,他成为了一名报纸发行员,每天奔波在嘉祥县城的大街小巷,准时将报纸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