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王禹偁,字元之,宋济州巨野(今嘉祥县大山头镇酒庄)人。晚年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
王禹偁祖辈务农,家境贫寒清苦。正是这种贫寒清苦的农家生活磨练了王禹偁的质朴品格,他发奋励志图强,决心苦读圣贤之书,学习圣人之道,做一个为黎民百姓效力,驱除邪恶的堂堂正正的人。
据《邵氏见闻录》记载,王禹偁年纪才七八岁,就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了。一次,王禹偁跟父亲给济州团练推官毕士安家里送东西,毕士安听说王禹偁异常聪颖,又知道王禹偁家以磨面为生,所以就让王禹偁以磨面为题作一首诗。王禹偁连想都没想,张口吟出:“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深以为奇,即留下王禹偁,让他与家里孩子们一起学习。
一天,毕士安参加济州府里的宴会,席间太守出了一个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坐上客人没有一个能对上来。毕士安回府把这个上联写在屏风上,王禹偁看到后在其下写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大为惊奇,称赞其为“经纶之才”。并加以衣冠,呼为“小友”。
毕士安是宋初进士,后曾官至宰相,可见其才华横溢。正是在毕士安的悉心栽培下,王禹偁长进更快,顺利通过乡试,其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殿试不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再试,被擢为乙科进士,由此踏上官宦之途。
初授官职,王禹偁只不过是八品不到的城武县主簿。友人为之抱不平,王禹偁本人也有一种屈辱感,想弃官而去,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隐忍下来,尽心尽责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久,王禹偁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王禹偁在长洲多有优游题咏之作。长洲自残唐五代以来,军阀割据,豪富兼并,王禹偁于雍熙二年(985年)写成《上许殿丞论榷酒书》,反对以摊派酒税的形式,增加人民的负担。究其此时所作之文、所施之政,已可见出王禹偁初步涉入政治领域的强劲羽姿了。宋太宗端拱初年,朝廷闻听王禹偁的声名,于是召他入京做谏官。王禹偁立下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本着对朝廷负责的精神,王禹偁在任职当天就向皇帝上《端拱箴》,要求宋太宗俭约节财,息兵养民;并提出“计口授田”、“约人署吏”,以抑兼并、正吏治的主张。
端拱二年(989年),借契丹入易州,王禹偁上《御戎十策》,由此可以看出,王禹偁在这期间政治思想极为活跃,除提出多篇有所建树的章表,其基本政治思想已经形成。
不久,由于王禹偁“断佞”而结怨于京都巨僧;特别是为文字学家徐铉辨诬,与尼姑道安构成剑拔弩张之势。王禹偁的奖掖后进,使“业悖而行悖”者聚而造谤;他草制诰之词,多不虚饰,又为同僚所侧目。因此,宋太宗借王禹偁为徐铉辨诬事,于淳化二年九月解其知制诰,第二日贬其为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这是王禹偁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思想有所消沉。他借耕殖商山以遣日,还经常到山野中访察民俗民风。人民的痛苦,吏治的腐败,促使他写成上追杜甫、白居易所发扬的现实主义诗风的《感流民》诗。《庄子》成了他这期间枕边必备书;长日身体不适,则披羽衣道服出游。“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春居杂兴》其一)。有终老于商山之志。政治上失意,却于诗歌方面收获颇丰,在商山期间,是王禹偁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再度被起用,自西掖召拜翰林学士,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王禹偁制敕有不便,多所论奏;值宋太祖妻宋氏死,处置不当,群臣不服。王禹偁议遵用旧礼,触怒太宗,坐轻肆,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军州事。王禹偁作《滁州谢上表》,针对宋太宗的制词予以辨驳,然而无济于事。这是他政治上第二次遭受打击。王禹偁情绪极为恶劣,但四方名士持文来滁州求知者甚多,从而多少冲淡了他心中的创痛;作《答张扶书》以文“传道而明心”为中心论及文章的各个方面,从而张扬起倡导古文运动的大旗。其间,为其奖掖而遭谤的丁谓致书王禹偁,劝他戒刚以“与世沉浮”,王禹偁则大发感叹:“是盖以成败者为是非、以炎凉去就者说之云”,“非知我也”(《答丁谓书》),表示了他决不向命运屈服的信念。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死,宋真宗即位并下诏求直言,王禹偁即上《应诏言事疏》,这是最集中体现王禹偁政治思想的奏疏;尽管其中的政见于王禹偁在世时未能实施,但之后的庆历变法、王安石变法皆祖法于此,形成为整个北宋一代立国的政纲。宋真宗很赏识王禹偁的意见,召他回朝到刑部任职。王禹偁又向真宗上书,提出治国富民的五条方略。宋真宗揽奏龙颜大悦,下诏复王禹偁知制诰之职。其后,王禹偁因参与修撰《太宗实录》,秉笔直书,无所避讳,又见恶于宋真宗,起用仅满一年,于咸平元年(998年)除夕贬知黄州。这是王禹偁政治上遭受的第三次打击,但王禹偁似乎更为倔强,常读《楚辞》以自励。
初到黄州,王禹偁曾上书表示返朝或者终老故里,皆不见许,不得不作常住打算,于见谪第三年的夏秋间在黄州子城西北隅筑小竹楼两间,并撰成《黄冈竹楼记》以寓情明志。公务之余,开始着手编次所作之文,取“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之义,“集曰小畜”。咸平四年(1001年),王禹偁奉命移知蕲州,时已疾甚,肩舆上道。至任,作谢上表:“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身后。”及任不满一月,病死蕲州,时年48岁。《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著作除自编集《小畜集》外,另有王汾编《小畜外集》以补其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禹偁作品的内蕴价值逐步为人所识。周必大说:“一代文章必有宗,惟名世者得其传。……若稽本朝,太祖以神武基皇业,文治兴斯文。一传为太宗,翰林王公元之出焉。”(《周益国文忠公集·初寮先生前后集序》)叶适说:“王禹偁文简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而不甚为学者所称,盖无师友议论故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九)林逋(林和靖)认为:在北宋一代,只有王禹偁益世久远,声言“纵横吾宋是黄州”(《林和靖集》卷三)。总之,王禹偁不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政见,都是泽渥久远的历史遗产。
《小畜集》
■时砲
新闻推荐
嘉祥交警为校园构筑“交通安全防线”本报讯(记者王乾通讯员孟祥平)在中小学校春季开学之际,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嘉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采取有效措施,精心构筑...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