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俊康
土地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据调查,甘肃省盐碱地面积为2100多万亩,土壤盐碱化已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减退,每年损失粮食超过1亿公斤。
甘肃省土地盐渍化除气候干旱所形成的原生盐渍化外,大量的是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且有加重的趋势。
盐碱地改良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甘肃省农业部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改良模式。尤其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在甘肃省实施以来,重点以盐碱地改良、种植绿肥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耕地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盐碱化程度加剧
河西地区土地肥沃,光照资源充足,不仅是我国的粮仓,也是国家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然而,土地盐碱化却成了农民挥之不去的梦魇。在酒泉市玉门市六墩乡柳北村,王海清家的20几亩地就有一半是盐碱地,一年里一半的收入和时间花在了治理盐碱地上。在瓜州县广至乡,记者看到治理过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而没有治理的盐碱地白花花一大片,被闲置晒太阳。
同样,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高寨村由于地处地势低洼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盐碱地的重灾区,通过当地干部群众治理后变成了良田,但如今盐碱地又卷土重来了。高寨村5000多亩耕地,其中4000亩出现了盐碱化,1000亩由于重度盐碱化,种植的玉米产量大受影响。
黄河灌区的大片良田也正遭受着盐碱地的蚕食。靖远县刘川乡南川村有刘川灌区最肥沃的耕地,但如今200多亩耕地盐碱化,成为靖远县盐碱地的重灾区。
土地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盐碱化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盐碱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发生了盐碱化危害。
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甘肃省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及黄河灌区的引黄灌区和中东部地区等。内陆河流域沿河西走廊从西向东,疏勒河灌区的瓜州县、玉门市、肃北县和阿克塞县,黑河灌区的金塔县、高台县、临泽县和甘州区,石羊河灌区的民勤县、永昌县、古浪县都是盐碱地集中之地。盐碱耕地多分布在绿洲内部和边缘,盐碱荒地分布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汇区域。
据调查,甘肃省盐碱地面积为210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480多万亩,盐碱荒地1600多万亩。耕地土壤盐碱化已造成该区域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盐碱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因土地盐碱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亿公斤。同时,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方因土壤盐碱化致使庄稼绝收、民房坍塌,移民、再移民和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伴生的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成为制约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层因素诱发盐碱地加重
“盐渍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母质及质地层次、水文及水文地质构造、灌水及栽培耕作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崔增团介绍说,甘肃省土壤盐渍化除气候干旱所形成的原生盐渍化外,大量的是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且有加重的趋势。
甘肃省河西灌区以及中部沿黄灌区,土壤中含有盐分,由于长年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盐分进入地下水,在缺乏畅通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致使这些区域地下水位迅速升高,在强烈的蒸腾作用下,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 ,导致盐渍化暴发性发展。
当年美丽富饶的靖远县河靖村,如今被土地盐碱摧毁,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据当地老人讲,河靖村为了向耕地要粮食,上世纪70年代将黄河水提灌到坪上,浇灌4000多亩耕地,然而就是这一举措,给这个村子带来了灭顶之灾。 坪上的耕地上水以后,亩产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了800斤,解决了村民吃粮问题,然而大水漫灌,带起的盐碱从山上流了下来,直接侵蚀进入村庄,起初靠近山边的村民房屋被腐蚀变成了危房,后来蔓延到了整个村子,当地政府不得不另选新址,将新村庄选在了坪上。村民并不愿意搬迁,后来随着盐碱地的加重,大批村民房屋变成了危房,村民不得不搬迁。
盐碱地改良变良田
由于甘肃省盐碱地面积较大,土壤含盐量高低不一,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耕地及盐碱荒地面积较大,给整个盐碱地改良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风多、沙大、盐碱、荒凉,曾是玉门市六墩乡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昌河村村民包长英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白茫茫一片,是绿色生命的“禁区”。地上全是浮土,脚踩上去能陷到膝盖,一浇水水就不见了。新修的引水渠放水过程中很容易被冲垮,农民索性跳进水渠里用脚把水渠踩结实。随后便采取洗盐排碱、拉沙换土、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扩大耐寒耐碱作物种植面积等科学措施,治理出了3000多亩耕地。如今这里亩产向日葵能达到240多公斤。
去年,包长荣在改良的耕地上种植了60亩向日葵,收入十来万,一家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自2008年以来,这里共接收来自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个县移民1900多户近万人,分配土地2.7万亩。由于新开垦土地盐渍、板结较为严重,群众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政策性扶持,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安置区维稳压力较大。
盐碱地改良这一重任落在了农技人员身上。瓜州县农技中心主任朱长征介绍说,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民开展拉沙改土、重施磷肥等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由五年前的不毛之地、庄稼基本绝收,到现在籽棉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获得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社会效益。
如今,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棉花、玉米,还搭建了一排排日光温室,产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葫芦、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村民孙喜喜一家5口人靠2座日光温室葡萄,年收入2万多元。
2010年农业部启动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其中一项就涉及到盐碱地改良工作。目前,这一项目在全省40个产粮大县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中央及省财政累计补贴资金1亿多元。六年来,项目重点以作物秸秆还田腐熟、土壤改良综合培肥、盐碱地改良、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了有机无机相结合治理盐碱、水盐肥平衡改良以及采用铺沙压碱加秸秆还田培肥改良模式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4年,《甘肃省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2015-2030)》完成(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2015年至2030年治理面积385万亩,盐碱荒地治理面积740万亩。该规划实施后,380万亩盐碱耕地年总增产粮食将达到5.7亿公斤,增收14.25亿元,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亩节本30元,总增收15.3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通过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不仅使治理的盐碱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态得到改善,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新闻推荐
□张煜红苏磊茫茫的戈壁滩上,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睛,飞驰而过的汽车带起厚重的尘土,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国网甘肃送变电的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们,正冒着严寒,为工程建设奋战着。他们就是负责承建...
永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