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新闻 永昌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金昌市 > 金昌新闻 > 正文

金昌失地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甘肃日报 2012-09-23 00:2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宋振峰

不花一分钱,拿自家的宅基地,按一定标准就能换城里的一套楼房。这么美的条件,让李福德和他的家人很是动心。

但是,和甘肃乃至中国许多农民一样,这位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村村民还是顾虑重重,他们一家人没一个上班的,离开了土地这一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生活咋办?楼房又不能吃喝!

“两年前,我们村谁没有过这样激烈的思想斗争,那会儿,谁能想到现在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好?”9月14日,回忆着当时的场景,李福德说他现在经常感觉有点像“做梦”。

身在其中,谁不会感同身受呢?李福德和其他村民现在住的天庆家园西坡新村,位于金川区的黄金地段。9月14日,当记者慕名来这里采访时,如果没有带路的当地同志,猛一打眼,真还以为走错了。

这怎会是农村?眼前矗立着一幢幢橘色的楼房,一路前行,绿地草坪、假山亭台、健身器材,一股股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直让人觉得,和城市社区毫无差别。

除了这里的主人,是以前的城中村农民。

挥别熟悉的农耕生活,住进有些陌生的高楼,“洗脚上岸”的他们,生活到底过得咋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喜忧和期盼?记者走近他们,观察他们生活的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

“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告别农家院,搬进新楼房

敲开17栋1单元2楼右边的门,60岁的李福德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中。整洁平展的地板砖,清新淡雅的家具,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太阳能淋浴器等一应俱全的厨房和卫生间设施———这套3室1厅的公寓,没有了过去农村“大红大绿”的摆设,完全是城市居民的风格了。

“这套95平方米的房子,是我们一家人用4亩多地,按照镇上人均1亩地换24平方米住宅楼的政策,没花啥钱换来的。”(转2版)

(接1版)

说话间,他的爱人穿着拖鞋,抱着刚两个月的小孙子出来和我们打招呼。“为了照顾这个小家伙,儿子他们最近和我们住在一起,他的房子在42栋,当时是按优惠价买的,一平方米1100元,现在这一地段市场价都在3000多元了。”李福德说。

李福德所说的有关房子的政策,正是金川区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地推行的“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宁远堡镇环抱着金昌市。它是金昌市、金川区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国镍工业基地金川集团公司所在地。

和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一样,近年来,伴随着汹涌而来的城镇化、工业化洪流,西坡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房屋破旧、垃圾成山、臭味冲鼻……和一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优美的城市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更重要的是,西坡村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沉重的事实——几乎年年都有征地拆迁任务,土地权益、资金分配等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层出不穷。

“决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求发展”。金川区的“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彻底改变了西坡村,也改变了李福德的生活。一夜之间,李福德和村里的1300多名乡亲,按照自己的意愿,变成了“城里人”。政府还奖了人均1万元的暖气补助费和装修奖励金。

住到楼房了,现在的生活与原来有什么不一样?李福德笑呵呵地说:“住的像城里人了,用水方便,上厕所方便,一天活干完了,回家洗个澡,舒坦极了。你看,小区里环境绿化那么好,西坡人感觉都有脸面了。”

闲暇时,村里的大爷大娘纷纷来到小区广场,唱歌的,跳舞的,还有的在健身器材上吊腿的吊腿,跑步的跑步。比城里人还城里人。村民刘光寿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看着金川公司的工人,羡慕得不得了。现在出去,感到腰杆硬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通了,金昌市其他地方的人,一听是西坡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洗脚上岸的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有了奔头

不是一上楼,就会拥有幸福的日子。

以前,西坡人种的地,因为缺水,一亩打700斤小麦,便是高产了,一年下来,勉强糊口。现在,地没了,农民靠啥生活?

货币补偿,即使一次性给再多的钱,农民也总有花完的一天。

“拆迁后,除了这套新房子外,村里还给我们人均30平方米的物业门面。”指着小区门口正在加紧建设的沿街店铺,李福德告诉记者。

李福德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按4口人算,将有120平方米的商业门面房,如果租赁,按一月每平方米最低10元计算,一个月这方面收入就有1200元。“这可是不动产,退一万步说,将来实在干不动了,也能作为咱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光靠铺面的房租收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想让住进楼房的农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必须要有城里人一样的收入。

对于李福德他们来说,定居城市后,生活成本也明显增加了。水、电、暖……眼睛一睁就要花钱,一年少说也要几千元。另外,还有他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物业费。

不像村里的年轻人,依托城市搞起了商品贩运、饮食服务、百货经营等行业,找到了新的就业手段和生存空间。像他们这些上了岁数的农民,出去打工,没技术没力气,没人爱要。

如何让农民“失地不失业”?金川区区委书记常家有说:“对于失地农民,最适合的行业就是以农就业——干自己最拿手的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搞养殖业,或者日光温室种蔬菜等。”

农具堆放在哪儿?农用四轮车总不能搬到楼上去吧?西坡村对生产用地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出农业产业区,给每户划拨了一处330平方米的生产区。除了这,村上还对种植养殖大户,在附近的戈壁荒滩统一规划了集中养殖基地和加工园区,一户划拨3亩地。

“我现在是人住到楼里了,可干的是农民的旧活计,一天和机关单位的干部一样,正常上下班。每天早晨7点多,喂2小时羊,下午再去一次。”李福德和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他们一家人,现在养了300只羊。“儿子出去打了一年工,现在回来和我一起搞养殖了。”

我们跟着李福德,坐车10多分钟,来到了他的养殖场。“300只母羊,一只一年平均下两只羊羔,能卖600只,一只羊一年净收入有400元。你算算,能挣多少钱?”

尝到甜头的李福德,现在又将儿子名下的3亩地拿过来,扩建起了养殖场。在场地边上,记者看到,一座青贮氨化池刚刚修成。“政府帮着协调贷款,还免费搞防疫,羊的所有防疫针打完了,镇上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过来问呢。”

养老也不成问题。搬进新家后,李福德和村里其他60岁以上的老人一样,每年能享受上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养老补贴。

看病呢,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别的地方农民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西坡村没了这个名词。原来,金昌市将其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保制度城乡并轨,城乡居民开始享受统一的医保待遇。李福德说,小孙子出生时是剖腹产,花了2000多元,能报多一半。

最令李福德高兴的是,刚出生的小孙子跟着家里其他人一道,在现在户口本的“户别”栏里,被清楚地填写成了“居民家庭户口”。西坡村户籍改革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类别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小宝贝从出生之日起,不再有“乡下人”与“城里人”的身份区别了。

不仅如此,孩子今后在就业、入学、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都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城乡隔阂的消融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在西坡新村小区广场跟前,一座像童话里城堡模样的“天庆双语幼儿园”现在开园了。“这是金昌市私立幼儿园条件最好的。”李福德不禁回忆起大孙女以前上幼儿园时,得送到3公里远的地方去。“小孙子长大后,上幼儿园多方便,不到10分钟就从家里走到了。”

李福德6岁的大孙女今年上的小学,是西坡小学和镇上其他3所村学一块撤并后,去年刚新建的金川区第二小学,离西坡新村不到1公里的路。“听孙女回来说,一名学生一台电脑,还有钢琴、电子琴,咱农村的孩子以前哪敢想,能和城里娃娃一样享受到现代化教学。”

新闻推荐

甘肃省万名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启动

甘肃省万名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启动欧阳坚出席并宣布活动启动本报兰州3月5日讯(记者  齐兴福 马国顺)今天...

金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昌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村里人的城市生活2012-09-29 08:47
猜你喜欢:
评论:(金昌失地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