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亚茹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我不要老师,不要小朋友,我要妈妈……”不少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经常会这样跟父母哭闹。这种现象被解读为宝贝第一次进入“社会”,因不适应而产生了“分离焦虑症”。可豆豆今年都5岁上大班了,还经常这样,这让豆豆妈妈有些着急。
其实不光幼儿园小朋友,就连一些小学生甚至初中生,有时也会如此。王先生的儿子畅畅今年上二年级,有一天送他去上学,畅畅痛哭流涕地说:“我不想上学!求求你,不要把我送到学校去!”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王先生感觉到非常困惑:为什么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学呢?
引导性问话方式比说教效果更好
如果说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患上“分离焦虑症”可以理解,那么有不少孩子都大班了,甚至上小学和初中后,仍会突然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这就让不少家长感到费解。
在章丘区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党翠香看来,孩子突然不想上学意味着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比如跟小伙伴闹掰了,或者被老师批评了,这时候需要家长帮忙解决。并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往往越帮越忙。她认为,家长采取引导性的问话技巧,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首先采用引导性的问话技巧,把孩子的情绪安抚下来,顺带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尝试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交流。例如,宝贝这段日子很努力,也很辛苦是吧,快跟爸爸、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当孩子敞开心扉和我们分享他的故事时,我们可以找到切入点,帮助孩子分析哪儿出了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和方法是什么。”
接下来,就要有针对性地寻找资源、解决问题了。可以询问孩子:“你一定尝试了很多方法去解决问题,说说你是怎么努力做的呢?”“其他小朋友有没有遇到类似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是怎么做的?”“要是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好朋友给你点建议的话,会是什么呢?”这样的问话可以引导孩子走出阴霾,积极向同伴学习、向长辈请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也可避免产生无助感。
最后,教会孩子眼光应放长远些,仍需要用引导性的问话,例如“这个问题要是解决的话,你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以后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家长不要怕孩子出问题,就怕出了问题不知怎样帮孩子走出困境。就像孩子突然不想上学,其实利用好引导性的问话方式,很容易就能找到原因,相比说教,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并有利于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不妨学点发展心理学
“我们会发现孩子从小到大遇到最多的困扰就是人际交往问题,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和老师互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法则,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党翠香说,孩子与同伴或老师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就会感到孤立无助,遇到问题后自然无力解决。
尤其进入初中以后,课程难度增加,孩子学习压力增大,成绩也会出现波动。但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细微变化关心不够,不但忽略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甚至还会盲目乐观地认为“我的孩子一直成绩优秀”!结果孩子碍于面子,有苦难诉,就硬撑着,慢慢导致成绩下滑,直到这时候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这跟家长欠缺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关。
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孩子在青春期形成自我意识,热衷宣誓主权,但又被父母压制,孩子就拿上学和成绩说事,导致来回折腾,最后家长“投降”了,孩子也就走上正轨了。只可惜很多家长一开始不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在来回的较劲中浪费了不少时间,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段。可见家长学点发展心理学,懂点心理沟通技巧,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最后是创伤问题。在成长中遇到的欺凌、无助等都会让孩子失去能量,无力应对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家长及时和班主任、心理老师沟通,寻求专业指导,不可盲目处理,否则就会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
党翠香认为,无论是幼儿园孩子,还是读小学、中学、大学的孩子,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麻烦时,都可能会出现突然不想上学、不愿面对自己所在环境的情况。这时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予有效帮助:一方面积极引导孩子走出困境,一方面积极和老师沟通,寻求更多的帮助。
新闻推荐
这是一幅国画写意人物画,细细品味这幅画,给人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它的“气韵生动”。画面中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作者...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