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仲芳和马桂兰二十年来,赵仲芳的双手已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李煜琨
起床,稍加拾掇,出门。
照旧是清晨4点钟,天黑得很浓郁,赵仲芳和马桂兰老两口踩着月光走到街上,从各自的小三轮上取下扫帚,扫帚一人高,老两口却用得顺手,一看就是陪伴许久的“老伙计”,清扫的唰唰声催醒懒惰的朝阳,文昌后三村也终于随着醒来。
打扫街巷、清洁垃圾桶、拣拾绿化带垃圾,保洁任务似乎听起来都差不多,然而,后三村街多且长,东西三条,南北六条,一口气延伸到新通车的105省道;树密且壮,除去冬天树叶落尽才算省心,其余时节都像调皮的孩童,不间断地落叶、落叶、落叶。赵仲芳老两口从清晨到日暮,街街巷巷,循环往复,日均十二个小时,路程长达十公里,面积近五万平方米。
这一干就是20年。
20年,他们扫过的路,沿着经十路从长清到章丘可以走一千个来回。
20年,他们清过的面积,大概相当于四个文昌街道。
20年,薪酬从一月5块钱涨到了七八百元,黑发落尽爬满银丝,古稀之年就这样如约而至。
“儿子闺女都孝顺,是俺俩自己想干这个活儿。”六旬老人还干着保洁员的差事,难免让人心疼嘀咕,但是两位老人丝毫不肯“卖惨”。“习惯了,习惯了!”赵大爷嘿嘿地说,嘴里答应着,手上也不闲着,抽出一个“迷你”扫帚,轻轻拂去垃圾桶的尘土,就好似清洁家里的某个物件。再看路边扫过的尘土,扫帚穗儿印子还很明显,像是刚拢过的头发,对待家院和后三村,用心程度确实不分伯仲。
秋意渐浓,凉意越来越明显。老两口却依然身着薄薄的短袖汗衫,外套一个橘马甲。赵大爷走路快、爱出汗,一条用得透明的白毛巾总是出镜率极高,配合着他火热的性格。马大娘则显得温和很多,闲聊不来几句就不见了人影。她不习惯把时间浪费在休息上,这阵风大,不远处的落叶已经把她吸了过去。
“咋评价?我就怕他累趴下咯!”简单直接的玩笑话,出自村里超市老板口中。“我这店门口台阶高,有腿脚不便的,他(赵仲芳)就帮人家买馒头送回家。”买粮油、取快递、送报纸,类似的跑腿儿业务老两口每天都在“接单”,不厌烦、不拒绝、不糊弄,像对待环卫事业一样,帮忙的事儿也一样件件满分,而遇到年纪大的街坊,老两口就上门收垃圾,服务程度堪比物业。在朴素的农村,最大的奖赏莫过于主动招呼你“回家喝一碗”的好人缘,而这样热情的呼唤,成了他们每天工作途中的协奏曲,美好而温暖。
后三村的下水道多年来排水良好,往里探去,水面净得晃影儿,连个漂浮物都瞅不见,这都是源于始终如一的呵护。20年来,一到下雨,老两口就成了“后三村的逆行者”。街坊们往家跑,他们往外冲,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徒手上阵掏落叶,看着汩汩水流畅通无阻,才缓缓起身,敲敲酸楚的腰背,冲着老伴儿一笑,回家去。
20年风雨沧桑,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却也躁不动老两口的心。
保洁员,年轻人不肯干、老年人干不了。即便他们年过六旬,不是没被误解过、伤害过,更不是没累倒过、放弃过,可面对困难,他们还是选择了轻描淡写,扛起扫帚,蹬上三轮,他们渐渐远去,我们只能送上祝福。
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新闻推荐
新时代 新农村 新画卷 新希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章丘区乡村振兴书法美术摄影专题展”作品展登
作者张明弘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