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权、刘喆父女的毕业证书(张一 摄)李佩颖的毕业证书(武文佳 摄)20世纪40年代学生学籍表(资料照片)刘忠清与孙女刘喆(资料照片)刘喆学生时代的学习用品(张一 摄)
编者按“那时候兵荒马乱,再加上家里穷,本来已经考上济南一中的我放弃了上学。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这么好的教育,太幸福了。”谈及济南解放那一年,家住天桥区的85岁老人刘忠清感慨颇多。70年前,济南解放影响了他一生的发展,也就是在这70年间,他从成家立业到子孙满堂,拥有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从他开始,儿子、孙女和重外孙女,一家四代人见证了济南教育发展的70年变迁。
◆刘忠清:
因战乱和贫困不得不辍学
刘忠清今年已经85岁了,回头算算,自己的学生时代距离今天正好已有70年。
1942年,家住章丘的刘忠清一家逃荒到济南,在阁子前街的一个胡同里安了家,以做小买卖维持生计。此时9岁的刘忠清进入小学读一年级显然是“超龄”了,在托人到学校打听后,得以批准插班上二年级。
“好在之前在章丘时读过私塾,学过三字经、百家姓,也识几个字,有点基础。”就这样,刘忠清在阁子后街小学开始了他的学生时代。
“现在说起阁子后街小学,可能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刘忠清告诉记者,阁子后街小学1914年建校,原名私立第四初级小学堂,校址在汇波寺街。1938年迁入南北历山街后,改名市立阁子后街小学。1947年改名为第一区阁子后街国民学校。1956年,莪雅坊小学分校并入。2005年,因大明湖新区改造拆迁,与济南市菜市庄小学合并更名为济南市汇波小学。原址现已成为大明湖新景区。
思绪回到70年前,刘忠清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阁子后街小学有6年级6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开设了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6门课程。当被问起最喜欢哪门学科时,刘忠清毫不犹豫地说是数学。“因为数学成绩比较好,我在班里当过班长,还帮老师看过卷子。”刘忠清说自己很喜欢学习,但因社会处于动乱时期,加之生活困难,仅是小学6年的求学之路也差点被中断。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48年上到高小(当时小学6年级被称作高小)最后一学期,家里因为生活困难连房子都租不起,更别提上学这件事有多‘奢侈\’了,因此父母决定搬到黄台板桥,同时中断我的学业。”好在当时的数学闫老师“惜才”,怕损失了这个“好苗子”,于是自己出钱为刘忠清交上学费,新学期开始,他才得以回归校园。
1948年夏天,刘忠清高小毕业了,谁都不曾想到,在三个月之后的9月16日这一天,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了,这一打就是8天8夜。四五天之后,15岁的刘忠清受父母之托回阁子后街探望亲人,路过学校时刘忠清下意识地走了进去,然而眼前的校园却让他傻眼了,“校园跟半个月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里面一片废墟,房子被炸了,曾经上课的教室只能看到一块块残败的墙体。”然而让他同样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时代也即将随着战争的硝烟成为历史。
“高小毕业后我考上了济南一中,但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学费,我自己便主动决定放弃学业。”就这样,刘忠清还是没有逃过“辍学”的宿命,学生时代在高小毕业后也画上了句号。
◆刘国权:
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
“我们这一代进入学校,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很多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或许同刘国权一样,都被打上过同样的时代“烙印”。
随着父亲刘忠清上世纪50年代进入小清河航运局工作,1964年,8岁的刘国权也顺理成章进入小清河航运局职工子弟学校就读。“我记得学校一进门是一个篮球场,那时候没有教学楼,全是平房,教室里的课桌分五列摆放,两边两人一位,中间一列一人一位。小学课程有语文、算术、大方(毛笔字)、音乐、体育、手工劳动、体育等。”刘国权说,那时候整个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思维普遍比较简单,学校教育紧扣社会主义,音乐课唱得最多的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
刘国权说,从1964年到1970年,小学6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度过的,像体育课如果遇到下雨,体育老师就会给大家讲《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上学期间每年特别期待过六·一儿童节。“那时候的儿童节,学生们通常会组成方阵上街游行。大家穿着蓝裤子、白衬衫,佩戴红领巾,挥舞着手中的花环,边走边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歌曲,从八一礼堂走到泉城路,一路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并不仅限于课堂内,上学放学路上不知有多少趣事发生,“一不留神”就会成为一生忘不掉的美好回忆。刘国权说,那时候家住小清河河南,学校在小清河北,上学要通过船摆渡过去,到了三、四年级,一下雨河里的水就涨高,淘气的学生们就下河游泳,“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怕,一来二去不知怎么就学会游泳了。”
1970年,小学毕业的刘国权进入二十四中,这是一所初中高中四年一贯制学校。“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学生无法安下心来学习,不少人上到一半就退学了。我们这一级刚入学时有13个班,四年后已经缩减成了8个班。我清楚地记得,毕业时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串数字我一辈子也忘不了——24138。”刘国权说,这个数字是他们的代号,即24中13级8班的学生。
中学毕业后,一心想为家里分担压力的刘国权进入济南缝纫机螺丝厂工作。虽然上学经历止步于中学,但刘国权一直铭记一句话,“不知道过去的苦,就不知道今天的甜,还会把今天的甜误认为是苦,所以人的经历是很重要的。”◆刘喆:
刘家有了第一个大学生
1985年出生,刘国权的女儿刘喆是典型的“80后”。“在很多人眼中,80后是幸福的,至少在父母眼里,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为上学发愁。”从小耳濡目染祖父辈的上学史,刘喆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同样也不负家人众望,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1991年,6岁的刘喆背起书包迈入校园,足迹走过电力一公司小学、山东工业大学附小(后更名为“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山东工业大学附中(后更名为“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济南艺术中学、菏泽曹县一中。与大部分同龄人相比,刘喆大学前的上学经历似乎过于“折腾”。毕竟在那个年代,转校生还是比较少见的。但你要问她是否会因为换了新环境而不适应或与新同学产生陌生感,刘喆说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与同学一起玩两次就融进去了。”
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教室环境,“80后”们眼前一定都会出现一个画面,两人一位的木制课桌,长条椅子,同桌之间时常会因为座位空间大小而产生摩擦。教室前后各有一面黑板,前面的黑板每节课下课都会有值日生擦拭,后面一面用于办黑板报。“小学课程有语文、数学、美术、体育、思想品德,四、五年级才开始上英语。”刘喆告诉记者,上学时同学们最期待每年的春游、秋游以及春秋季运动会,因为终于可以脱离课堂,并且逢外出活动,家长总会给装上一书包好吃的。“别看那时候学科不多,但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相对单调,所以那时候的课堂总是显得很严肃、很沉闷。”
谈起学生时代,刘喆形容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那时候同学们都很单纯,不少交心的朋友都是中小学时建立起友谊。而忧的是无休止的考试,还要排名,以及寒暑假作业。“小学每到寒暑假,学校都会发一个大的作业本,里面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同学们通常是积攒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赶进度。到了中学,一到放假就会发一摞厚厚的卷子,假期除了写作业什么都不干是常有的事。”
当被问起学生时代最想回到哪个阶段时,刘喆毫不犹豫地说希望回到小学或初中。
◆李佩颖:
设备更加现代化 教育关注全面发展
独立的桌椅板凳、空调、多媒体系统、新风系统……过去这些想都不敢想的设备,如今都被搬到了教室。转眼间,刘喆的女儿李佩颖已经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实验学校读二年级了。每天,李佩颖都早早起床收拾完毕,吃过早餐,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学校,因为她喜欢上学。
“这学期,我们有语文、数学、语言生成力、思维探索、道德与法制、健美操、美术、音乐……而且还有选修课,茶艺、陶塑、象棋、围棋。我最喜欢美术课和音乐课,美术课上我喜欢画人物或可爱的小动物。”李佩颖向记者描述着学校里丰富的课程。刘喆说,如今女儿这一代的学校学习和自己那时又有很大差别,“我们当时是应试教育,现在学校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
据了解,李佩颖上学近两年来,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研学旅行、亲子活动等。“去年参加过农场研学,在农场里亲眼看到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是我们平日里在课堂上、书本中看不到的。”
此外,刘喆还告诉记者,现在的寒暑假作业也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如今寒暑假作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比如英语作业就是‘(耳朵’,每天练习听力多长时间,阅读多长时间英语绘本。除此之外,现在的作业还会加入实践类课题,比如上学期的一项作业是寻找名泉,根据《泉录》去寻找城市中的泉水,通过拍照、记录,了解泉文化,并找路人签名,发出倡议共同保护碧水蓝天。”
“女儿自从上学以来,我们看到了学校优质的育人模式、丰厚的校园文化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也看到了素质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带来的进步。生活在新时代,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接受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他们这一代无疑比我们还要幸福。”刘喆说。 (本报记者 武文佳)
新闻推荐
刘志义和老伴在解放阁内敬礼。当年浴血奋战的济南城已是高楼林立。三位老人相聚在解放阁。(本报记者陈长礼范良摄...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