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华 李春征
文祖街道位于济南章丘区南部山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发展名单。从古邑文祖往东南大山深处伸延,风光秀丽的东张村美景展现眼前:高山巍巍、树木遮天、怪石嶙峋、奇洞幽然。喷泉从碧池中宣泄,形成小河穿村九曲蜿蜒。
东张村不仅风姿绚丽,戏曲文化也灿烂瑰丽:独领风骚的戏曲“东张梆子”,在该村已经传承了120多年。东张梆子既有河北梆子的笛声悠扬,又有章丘梆子的高昂震天,韵味奇特,独放斑斓。
一个地处深山的小村,为何能诞生一个奇特的戏种?查根追源,“东张梆子”的起源历史,竟是东张村人积德行善的一段传奇故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腊月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大雪漫天。天明时分,人们扫雪至村西北的观音庙前,却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蜷缩在墙角避寒。人们把他安置在村中,送去衣物、面食,让这位落难的小伙子落泪感叹,他就是“东张梆子”的创始人马得力。马得力是河北梆子的一位花脸演员,落难于东张村那年,只有18岁。为感谢乡亲们搭救之恩,马得力从此落户于东张村;并在该村庄长社头的支持下,组织起戏班传授技艺。短短的几年时间,马得力吸取章丘梆子和河北梆子之精华,独创出既有“河北梆子悠悠笛声”、又有“章丘梆子高昂洪亮”,还有“东张村人声腔习惯”的“东张梆子”唱腔。从此,东张戏班名声大振,成为中华梨园中独树风格的民间戏曲奇葩。
东张梆子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全靠一代代人坚守和传承。李现明为了吹好笛子,不放弃一点空闲时间,就连给人家做长工赶驴的路上,也要拿出笛子吹上一段;操琴手周成芝在1949年前家中无粮,吃野菜、吃树根,练琴、吹唢呐却从不间断。正是这些老艺人的酷爱追求、不懈传艺,才使东张梆子传承到今天。
东张梆子的“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为净行基本板式,老生唱腔基本覆盖小生、武生;青衣唱腔基本概括了花旦、彩旦、老旦。“大慢板”在唱腔中曲调性最强,其“一板三眼”的演唱速度多用于青衣、老生行当,表达剧中人物的抑郁、缅怀、沉思,愁烦;“慢二六”板式的唱腔哀哀怨怨,强烈地感染观众情绪;“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的突出特点,善于表现剧中主人公高亢激越和慷慨悲愤,一腔出喉,便把观众的心灵震撼。演唱中还讲究“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让演员充分发挥出淋漓痛快的感情。
东张梆子的传统节目有《双官诰》《彩楼配》《三击掌》等几十折,剧情多宣扬“诚信礼仪”和“忠孝仁慈”,意在惩恶扬善,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正是有这样的社会意义,才是东张人爱好梆子的真谛。
自2016年开始,通过各级领导大力支持,还有李庆章、李月芹、孟凡叶等老艺人精心策划,东张村重整锣鼓组织起梆子剧团,并选举鹿同亮为剧团团长。至此,东张梆子剧重新开出了绚丽之花。
哦,东张梆子,一出100年的老戏,曾历经兵荒马乱,曾饱受苦难饥寒。在今朝万众奔小康的新时代,迎来了戏曲大发展的春天。
东张梆子,这朵靓丽的奇葩,定会在中华梨园绽放光辉灿烂。
新闻推荐
连续7天高温,有望按“暂停键”受台风影响,济南今夜到明天或迎大雨
昨日,济南市区最高温度35.8℃,市民出行“全副武装”记者周里摄商报济南消息(记者王新超)济南已经连续7天遭遇高温天气了,感...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