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顾名思义,是一部有关水的著作,就像《诗经》是诗的集大成一样,《水经》集全国各大河道水系于一书,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但是,《水经》的内容非常简略,书中列举了137条大小河道,仅一万余字,很多信息都是语焉不详。于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出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开始为《水经》作注,这便是《水经注》一书的由来。
《水经注》相比《水经》内容丰富得多,全书30多万字,文字比《水经》多了三十倍,所记河流也多了十倍,有1252条,湖泊500余处,泉水近300处,还有山川、瀑布、动植物、自然灾害等,几乎包罗了方方面面的地理知识。《水经注》名义上是对《水经》的注释,但实际上作者只是以《水经》为纲,在《水经》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遵循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分注意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阅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因此《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介绍水系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而且还是一部文字优美的山水游记,有着文学艺术价值。
《水经注》全书共40卷,以历史上的四渎为切入点,按“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全国境内知名的河流水系,并穿插讲述旁逸斜出的干流、支流等河水。《水经注》中出现的一千多条河流,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第七和第八卷跟济南有关,是介绍济水的,而济南便是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
河南省的济源市,便是济水之源,水从王屋山上汇聚而下,流经山东的菏泽、济宁、济南、滨州、东营等地后,汇入渤海。济水曾是历史上的四渎之一,现在已不复存在,济水河道被黄河所侵夺。《水经注》里的济水,便从第七卷发源地济源开始东流。
济水先与湄沟合,后又经什城北,再流经卢县故城,然后又东北,入山东泰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即现在的灵岩寺所在地。再西北流经玉符山,流过东阿,转向东北,千折百回之后,开始有泺水汇入。有了泺水的参与,说明济水已流入济南境内,因为泺水即是济南趵突泉之水。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这样描述趵突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那时的趵突泉水量很大,喷得很高涌得也旺,后来,这句话就成了文人雅士介绍趵突泉的标配,言必称“水涌若轮”。接着,《水经注》便追溯了趵突泉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泺即趵突泉,俗称娥姜水,现在趵突泉畔泺源堂北还有文中所提到的娥英庙。
从趵突泉出城南即千佛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从《水经注》的描述可知,早在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期,千佛山上就建有舜祠,山下就有舜井了,但对《尚书》中所说的舜耕历山即是在此找不到进一步的详细资料了。而从趵突泉往北则是大明湖。大明湖水是由趵突诸泉之水汇聚而成。《水经注》对大明湖的美景作了诗意的概括,这对一部专业著作来说难能可贵:“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水清池碧,鱼欢鸟鸣,如此景致,的确能让人进入物我两忘之境界。
泺水汇入大明湖,然后向北流注于济水,泺水和济水相交合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泺口。然后济水裹着泺水一路向东北流去,又汇入华不注山下的华水。面对华不注山周围的美景,郦道元写道:“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华不注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山脚下还曾发生过逄丑父易服救主的传奇故事。书中概述了《春秋左传》中记载的那段历史:鲁成公二年,齐国在与晋国的鞍之战中败北,齐顷公在逃跑过程中,被晋军围困在了华不注山,后来车夫逄丑父与齐公换了衣服,佯让齐公去华泉打水时趁机逃脱,最后逄丑父因舍生救主被放回……
那时的华不注四周环水,众泉汇流于此,又归于济水,然后经过平陵故城、章丘、百脉诸水路,一路向东北方向的大海蜿蜒流去……
新闻推荐
文祖街道东张小学三年级孙振烁我有一个小心愿——我想有一个新书包!这个心愿已经放在心里好久了。每当过完年...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